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1篇
  免费   350篇
  国内免费   45篇
电工技术   33篇
综合类   172篇
化学工业   59篇
金属工艺   32篇
机械仪表   42篇
建筑科学   39篇
矿业工程   24篇
能源动力   632篇
轻工业   36篇
水利工程   10篇
石油天然气   17篇
无线电   74篇
一般工业技术   27篇
冶金工业   19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5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过程中DSA设备使用情况,总结合理利用DSA设备的经验。结果DSA的应用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快速诊断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DSA实用投照角度的应用能够清晰显示目标血管狭窄病变的形态、程度等信息,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工作位置,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旋转DSA图像采集及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成功地开展介入治疗手术;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能够为操作医师选择介入材料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结论合理利用DSA设备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手术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SA设备为介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DSA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32.
任何单一疗法治疗胰腺癌都难以获得理想的疗效。目前,可切除胰腺癌的治疗仍以根治性切除为主。放射治疗与手术联合应用,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肿瘤扩散;术中放疗可以缓解疼痛,提高生存率;对术后辅助放化疗的作用仍有争议。区域性化疗理论上有诸多优势,但仍需数据支持。物理治疗和生物治疗在胰腺癌的治疗中也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但只有建立以手术切除为主,联合放疗、化疗、物理及生物治疗的综合治疗体系,才有可能根本改变治疗现状,显著提高长期生存率,并改善生活质量。介入治疗作为重要的姑息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和疗效。方法选用日本大耳白兔30只,制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髓心减压+生理盐水治疗组;C组为髓心减压+SDF-1治疗组。各组动物均于治疗后8周处死,处死后分别进行股骨头骨密度测定及组织病理观察。结果SDF-1治疗后8周,骨密度明显增高,病理组织学表现血管数目增多,空骨陷窝减少。SDF-1治疗后显示股骨头修复效果明显。结论髓芯减压SDF-1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效果明显,具有较广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4.
目的评价颈静脉球瘤术前造影及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颈静脉球瘤经CT和MRI 及五官科详细检查评价,所有患者于术前行双侧颈动脉及患侧椎动脉造影,栓塞供血动脉及瘤巢,7例患者行患侧颈内动脉球囊阻断试验以了解Willis环功能,栓塞后48h手术切除颈静脉球瘤。结果14例颈静脉球瘤术前造影和供血动脉及瘤巢栓塞均获成功,肿瘤切除术中出血明显减少,7例颈动脉球囊阻断试验均获成功,3例术中施行颈内动脉结扎术,术后及随访期未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结论颈静脉球瘤术前行供血动脉和瘤巢栓塞及颈内动脉球囊阻断试验安全可靠,可作为常规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经动脉栓塞治疗腹腔肿瘤患者术后大出血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13例腹腔肿瘤患者因术后大出血接受经动脉栓塞治疗。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造影栓塞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有10例经过一次栓塞出血即得到控制。在栓塞后再次出现出血的3例患者,血管造影发现出血动脉不同。2例经再次栓塞出血得到控制,1例由于微导管无法超选择到出血部位而行手术治疗。经动脉栓塞治疗术后大出血总的临床成功率为92%(12/13)。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动脉栓塞治疗腹腔肿瘤患者术后大出血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改良溶栓方案(最低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点尿激酶10万u/24h)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患者(合并出血性梗死5例,其中病史超过1个月2例,超过3个月1例)进行机械性破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行最低量尿激酶10万u/24h静脉窦直接泵点滴48~96h治疗。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2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脑静脉窦均获得再通(其中12例患者应用尿激酶10万u/24h效果良好,9例患者在应用尿激酶10万u/24h,48h复查后增量至25万u/24h),无一例并发或加重脑出血,预后良好。结论改良溶栓方案可有效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效规避了大量应用溶栓药物的问题,在达到同样疗效情况下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缺血型胆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11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胆管损伤,接受肝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或)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处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成功植入12枚冠脉支架,5例单独采用胆道ERCP引流,3例采用PTCD,3例ERCP疗效欠佳后改用PTCD。随访4个月至4年,6例死于感染,其中5例1年内死亡,3例再次接受移植,2例生存至今。结论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缺血型胆管损伤总体疗效欠佳。肝动脉支架联合胆道长期引流可延长移植物存活期,为再次肝移植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4例ICVD患者的DSA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TIA)188例,脑梗死116例,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狭窄的位置,判断责任血管,测量责任血管狭窄段长度及程度。结果304例ICVD患者中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227例(74.7%),可判断责任血管193例(85.0%),其中单纯颅外血管病变104例(53.9%),单纯颅内血管病变70例(36.3%),颅内外串联病变19例(9.8%),TIA组的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脑梗死组,脑梗死组的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TIA组。两组责任血管狭窄的长度及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症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更多见,但责任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和长度与症状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支气管灌注化疗(BAI )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的方法、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入选的20例肺癌患者分为A组(单纯氩氦刀组)和B组(氩氦刀联合BAI 组),分别行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及氩氦刀+BAI 治疗。治疗后4周开始行CT或DSA随访,通过肿瘤区CT值变化、CT灌注成像、实体瘤治疗评价标准及生存期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生存期分析采用Breslow方法,分别计算中位生存时间并绘制生存期曲线图。结果本研究80%(16/20)的病例冰球覆盖率>90%。两组间冰球覆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值变化(16.73±9.43)Hu ,B组(15.29±6.98)Hu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前后BF、BV、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V差异有统计学(P<0.05)。B组疗效优于A组。20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10例,生存期7~20个月,A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B组为14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生存率优于A组。结论氩氦刀冷冻联合BAI 治疗直径>3cm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单纯氩氦刀。CT灌注成像是评估肺癌氩氦刀冷冻治疗疗效的新手段,具有准确、敏感、直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40.
目的对经皮穿刺注射医用臭氧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观察。方法78例经影像学及临床检查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椎间盘内注入医用臭氧,2~4d后再经硬膜前间隙在突出物表面及突出物内注入医用胶原酶1200u行髓核溶解术。结果术后6~25个月随访观察,78例中疗效优58例(74.3%),良16例(20.5%),差4例(5.1%)。12例术后2个月内出现症状复发,其中9例2个月后自行好转,3例经再次注射臭氧后,症状消失。无严重并发症,经治疗后症状消失者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经皮穿刺行医用臭氧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两者优势互补,可以提高疗效,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