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390篇
  免费   8584篇
  国内免费   4403篇
电工技术   5803篇
技术理论   6篇
综合类   6457篇
化学工业   16635篇
金属工艺   6350篇
机械仪表   7188篇
建筑科学   8255篇
矿业工程   3482篇
能源动力   2988篇
轻工业   6490篇
水利工程   1725篇
石油天然气   7594篇
武器工业   841篇
无线电   1092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804篇
冶金工业   4921篇
原子能技术   1063篇
自动化技术   11852篇
  2024年   352篇
  2023年   1736篇
  2022年   2864篇
  2021年   4329篇
  2020年   3366篇
  2019年   2727篇
  2018年   2978篇
  2017年   3375篇
  2016年   3107篇
  2015年   4253篇
  2014年   5050篇
  2013年   6029篇
  2012年   6574篇
  2011年   6985篇
  2010年   5989篇
  2009年   5706篇
  2008年   5562篇
  2007年   5250篇
  2006年   5597篇
  2005年   4853篇
  2004年   3082篇
  2003年   2911篇
  2002年   2733篇
  2001年   2477篇
  2000年   2397篇
  1999年   2663篇
  1998年   2110篇
  1997年   1771篇
  1996年   1734篇
  1995年   1416篇
  1994年   1163篇
  1993年   745篇
  1992年   653篇
  1991年   445篇
  1990年   353篇
  1989年   298篇
  1988年   223篇
  1987年   140篇
  1986年   112篇
  1985年   69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41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which simultaneously estimates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magnetic permeability of porous metals. Porous Cu and Fe manufactured by the lost carbonate sintering process have been tested. An air-cored solenoid coil was designed for the measurements of rod-shaped samples when inserted coaxially with the coil. It was theoretically found that the phase-frequency response of the normalised eddy current signal of the coil is virtually independent of the radius,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magnetic permeability of the test samples. For non-magnetic, conductive porous Cu,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as measured with a calibration curve of the coil relating the impedance change and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the sample. For magnetic porous Fe, the imaginary part of the signal at the lowest frequencies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permeability. The measured conductivity values of the porous Cu are shown in the paper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bulk materials with known conductivity. The measured permeability values of the porous Fe are given and the sample-length effect on the measurements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2.
用DSPCF分光光度法测定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温下以硝酸为介质,钯与DSPCF形成有色络合物,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_(520)=1.2×10~4,络合物组成为Pd(Ⅱ):DSPCF=1:2。其特点是在室温下发生显色反应,当加入HNO_3使介质达1.75N时,只有Pd(Ⅱ)—DSPCF红色络合物不褪色,可用于铂钯二次精矿等的测定。  相似文献   
993.
结合工业先进国家铸造技术发展趋势,总结了东风汽车公司近几年来,在铸造材料、铸铁熔化、造型、制芯、砂处理及清理等跟踪先进技术的几项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994.
研究了试样长度对13CrMo44珠光体耐热钢管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L0升高,该钢管的伸长率下降并满足δ=16.9% 68.2%√F/L0关系,L0较短时,其对钢管的抗拉强度(σb)和屈服强度(σs)没有什么影响;L0较长时,钢管的σb和σs都稍有下降,解释了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5.
弧面分度凸轮理论轮廓面的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高凸轮的加工质量是目前弧面分度凸轮研究的一个重点。但无论是其静态几何量测量,还是加工误差分析,首先要解决的是凸轮理论轮廓面的计算。本文在对弧面分度凸轮轮廓面详尽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弧面分度凸轮理论轮廓面的计算以及VisualC++5.0开发的面向凸轮加工精度分析的理论轮廓面计算软件包。该软件包可应用于凸轮CAD、CAM、CAQ等子系统。  相似文献   
996.
首次采用深过冷加水淬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直径为16 mm的样品,高为15 mm,组织中颗粒平均尺寸约为120nm左右的Fe76B12Si12合金超细晶材料.其磁损耗P1T400和P1T1000分别为普通硅钢片的40%和65%.系统研究了组织类型及Fe2B(Si)相尺度对该合金软磁性能的影响,发现该合金的最佳软磁性能位于Fe2B(Si)相完全粒化的非规则共晶组织区,并且当Fe2B(Si)相尺寸细化至0.36~0.50μm时,其软磁性能随着相尺寸的减小而大幅度改善.对以上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7.
钢结硬质合金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钢结硬质合金的性能特点及制备工艺,简述了近年来在钢结硬质合金领域开展的研究与取得的进展,对钢结硬质合金的应用进行了分类归纳,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98.
铝合金剥蚀过程的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研究了轧制态及峰时效8090铝—锂合金、拉应力作用下及无应力作用时双级过时效7075铝合金的剥蚀发展过程,测量并拟合了合金发生剥蚀后的电化学阻抗谱。结果表明:发生剥蚀后,合金电化学阻抗谱由高—中频和中—低频容抗弧组成;可从电化学阻抗谱的拟合参数(变化趋势)得到剥蚀的相关信息。如剥蚀发展速度、剥蚀形貌、剥蚀表层是否脱落等.  相似文献   
999.
双重加热法是低成本、大批量合成碳化硅晶须的新技术,合成温度低、合成时间短、生成率高。对以炭黑和二氧化硅微粉为原料、用双重加热法合成碳化硅晶须的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观察了不同合成时间、合成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的碳化硅晶须,揭示出不同工艺参数对合成的碳化硅晶须的产出率,微观形貌、直径和长度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使用可以加快反应速度,提高碳化硅晶须的生成率,合成过程为VLS。实验中初步得到的最佳经济工艺参数为:Fe2O3的用量为2%,合成时间为1.5h,合成温度为1250℃。此时的该工艺条件下碳化硅晶须的生成率可达80%,晶须平均直径为0.6μm,平均长度为30μm。  相似文献   
1000.
对在纳米压入仪上进行悬臂梁法测量弹性模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包括加载系统悬置弹簧刚度、压头压入、梁沿截面宽度方向挠曲、梁支座附加挠曲等影响。在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得到了悬臂梁的有效挠度,利用有效挠度与载荷之间的关系,评价悬臂梁材料的弹性模量。对单晶硅(100)悬臂梁试样进行了实验,得到其弹性模量为155GPa±9.5%GPa,与参考文献值符合较好。表明在纳米压入仪上进行悬臂梁法测量,只有综合这些影响因素后,才能获得有效、准确的弹性模量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