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661篇 |
免费 | 9949篇 |
国内免费 | 498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143篇 |
技术理论 | 7篇 |
综合类 | 7620篇 |
化学工业 | 20501篇 |
金属工艺 | 6497篇 |
机械仪表 | 7353篇 |
建筑科学 | 9673篇 |
矿业工程 | 3452篇 |
能源动力 | 3520篇 |
轻工业 | 7736篇 |
水利工程 | 2115篇 |
石油天然气 | 7308篇 |
武器工业 | 880篇 |
无线电 | 1347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4328篇 |
冶金工业 | 5517篇 |
原子能技术 | 1296篇 |
自动化技术 | 151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81篇 |
2023年 | 2103篇 |
2022年 | 3633篇 |
2021年 | 4995篇 |
2020年 | 3796篇 |
2019年 | 3196篇 |
2018年 | 3409篇 |
2017年 | 3953篇 |
2016年 | 3326篇 |
2015年 | 4699篇 |
2014年 | 5716篇 |
2013年 | 6780篇 |
2012年 | 7424篇 |
2011年 | 7968篇 |
2010年 | 6958篇 |
2009年 | 6634篇 |
2008年 | 6429篇 |
2007年 | 6086篇 |
2006年 | 6343篇 |
2005年 | 5517篇 |
2004年 | 3762篇 |
2003年 | 3285篇 |
2002年 | 3078篇 |
2001年 | 2802篇 |
2000年 | 2949篇 |
1999年 | 3159篇 |
1998年 | 2673篇 |
1997年 | 2274篇 |
1996年 | 2101篇 |
1995年 | 1829篇 |
1994年 | 1473篇 |
1993年 | 1057篇 |
1992年 | 861篇 |
1991年 | 677篇 |
1990年 | 495篇 |
1989年 | 439篇 |
1988年 | 353篇 |
1987年 | 245篇 |
1986年 | 168篇 |
1985年 | 97篇 |
1984年 | 65篇 |
1983年 | 49篇 |
1982年 | 63篇 |
1981年 | 39篇 |
1980年 | 35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195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91.
基于交会图和多元统计法的神经网络技术在火山岩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针对火山岩储层的特殊性(复杂性、离散性和随机性),应用BP神经网络技术对火山岩测井解释中岩性识别问题进行了研究。该方法的技术关键是样本集和初始权重的建立,以及模型的优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交会图和多元统计法的学习样本生成方法,即根据取心岩样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研究,用交会图技术建立样本集,采用聚类分析和距离判别法确定初始权重。将研究方法应用在松辽盆地杏山地区火山岩岩性识别问题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岩性解释符合率高于90%。文中通过四种岩性识别处理模式的对比研究,表明赋权重处理模式为最优处理模型。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经验和测井曲线信息建立典型可靠的样本文件,同时考虑神经网络方法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优选模型和计算参数才能使预测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92.
基于采集目标的地震照明度的精确模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传统的野外地震数据采集设计方法已无法适应复杂山地地表和复杂地下构造地区。为此本文提出了面向地质目标、基于模型正演模拟的地震采集设计方法。该法利用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和Kirchhoff积分波场研究地震波的入射和反射的能量分布特征,提出将地震照明度分解为震源对地下界面的照明度及地下反射界面对地表检波器的照明度,并分别通过对两种照明度的分析,确定采集数据的信噪比和地表检波器的照明度,判断地面排列采集反射能量的均匀性,从而确定地震数据偏移成像的分辨率和可靠性。同时,在不需要对地震数据进行偏移成像的前提下,可对采集数据进行直观有效的分析评价,有利于设计人员对观测系统参数进行有目的的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993.
基于Curvelet变换的多次波去除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基于波动方程的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预测减去法,采用近期迅速发展的多尺度变换系统中的Curvelet变换替代减去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该变换具有最优稀疏约束条件,能使一次波在一组基函数上的投影能量尽可能小。其主要实现过程为:对地震记录数据进行Curvelet变换,以预测多次波的Curvelet域的系数为阈值,采用类似去噪的手段去除多次波。该方法能满足去除多次波过程的能量最小准则。文中在Curvelet算法数值实验中尝试了先把地震记录做Radon变换,并用Curvelet阈值法减去Radon域的多次波,再把去除了多次波的数据做反Radon变换即为多次波去除结果。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在Radon域进行Curvelet变换去除多次波的效果更好,并能更好地保留一次波的能量。 相似文献
994.
利用谱分解技术进行薄储层预测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采用短时窗离散傅里叶变换的频谱分解技术,实现了在频率域内通过调谐振幅的成像特征来研究储层横向变化规律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地震资料主频至高频端的地震分辨能力。本文介绍了谱分解技术的基本原理、谱分解数据体的类型及其解释方法,充分利用谱分解得到的一系列单一频率的调谐振幅数据体研究辽河盆地东部凹陷西斜坡铁匠炉地区近源沉积砂砾岩储层,查清了该套储层沉积相带的平面分布和有效储层横向展布特征,预测结果已被钻井所证实。 相似文献
995.
Xu Ping 《石油科学(英文版)》2006,(4)
1. History and theory of multinational acquisition Multinational acquisition mainly involves asset acquisition and stock acquisi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realizing overseas expansion and maximizing benefits by capital operation. Driven by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growing significance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is shown by historical analysis, indicating several waves of worldwide acquisition on a large scale since the dawn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age. The first acquisitions occu… 相似文献
996.
北大港油田不同测井系列浅层气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大港油田是一个以油层为主,纵向上油气层交互分布的油(气)田,部分天然气随油一同采出。在重油轻气的情况下,往往忽略了气层解释方法的研究,使气层解释符合率较低。针对气层解释符合率的现状,开展了测井系列调查。北大港油田从1964年到目前应用了3种不同测井系列,主要以横向和声感应测井系列为主,数控测井系列所占比例很小,使目前较新的测井解释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尽管如此,文中根据北大港油田的实际情况和浅层气测井响应特征,充分利用老资料,研究出了不同测井系列的浅层气测井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997.
在飞行器空气舵结构系统的设计中不可避免会存在摩擦、间隙、阻尼等非线性因素,在模态试验中表现为舵系统的模态试验结果随着激振力、舵面负载的变化产生明显的变化,而模态数据作为颤振设计的重要结构参数,对颤振分析结果有重大影响.工程设计中采用何种工况下的模态数据来进行颤振分析没有定论,保守设计认为所有模态状态下均不发生颤振则舵系统设计满足要求.以某空气舵系统为研究对象,给出了舵系统的模态变化范围,以不同工况下的模态数据为输入进行了颤振分析,最后采用当前的颤振设计思路,给出了在弯、扭频率最接近的模态状态下的颤振动压. 相似文献
998.
为了研究铝粉对黑索今(RDX)基含铝炸药冲击起爆性能的影响,采用基于反向撞击法的炸药冲击起爆性能测试方法,对铝粉含量分别为0,15%和30%的3种RDX基含铝炸药(RDX/Al)的冲击起爆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该方法通过火炮加载平台驱动炸药撞击LiF窗口,利用光子多普勒测速仪测量炸药与窗口界面粒子速度的变化历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测试精度(3%)和时间分辨率(5 ns),且对炸药样品的制备要求较低。在相同加载条件下,铝粉含量越高,含铝炸药冲击起爆反应增长越慢,与RDX炸药相比,铝粉含量为30%的RDX基含铝炸药的界面粒子速度达到峰值所需的反应时间增加了47%,表明铝粉的加入使得炸药冲击波感度明显降低,铝粉在含铝炸药冲击起爆过程中主要起到能量稀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对传统驱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建立裂缝-基质模型以模拟裂缝性油藏。应用该模型开展CO_2混相连续注入和吞吐实验,研究CO_2混相注入提高裂缝性油藏采收率特征,并测试产出原油组分,据此分析不同连续注气时间下基质原油产出机理。结果表明,CO_2混相连续注入很难显著提高裂缝-基质模型原油采收率,基质长度为10.0 cm时采收率仅为18.2%,长度为20.0 cm时采收率降至14.1%。原油组分测试结果表明:CO_2注入初期(0~8 h),产出原油组分基本不变,溶解膨胀为主要产油机理,是主要出油阶段;注气后期(8~40 h),产出原油组分明显变化,萃取为主要产油机理,但产油量较少。CO_2吞吐可在连续注气基础上大幅提高采收率72.8%~73.9%;但吞吐效果受生产压差影响,当生产压差为5 MPa时,累积采收率仅为7.9%~12.4%;当生产压差增至20 MPa时,累积采收率最高可达73.9%。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