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6篇
化学工业   4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13篇
能源动力   2篇
石油天然气   50篇
无线电   4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利用微分等效介质理论方法和Biot相恰理论方法,分别对沁水盆地固县井区山西组3号原生结构煤层及其上覆煤系地层孔隙纵横比和裂隙密度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3号原生结构煤层以近球形孔隙空间系统为主;上覆致密砂岩以裂缝性孔隙空间系统为主;上覆泥岩中存在孔隙及裂缝型多重孔隙空间系统。随着裂隙密度的增加,煤系地层裂缝孔隙度逐渐趋向于一个极大值,同时岩石体积模量发生显著降低,裂隙密度反演结果对指导煤系气勘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2.
运用压汞法和氮气吸附法分别对延长组页岩储层纳米级孔隙进行测定,通过等温吸附线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照片描述,对孔隙结构特征分类表征并结合页岩样品岩石矿物组分、成熟度和有机碳含量测试讨论控制纳米级孔隙结构的主因。结果表明:延长组页岩储层孔隙主要为纳米级孔隙,并以中孔为主,占总孔体积的66%~84%,孔径主要分布在1~25 nm。其中长7段、长8段页岩的比表面积主要是由孔径小于5 nm的孔隙所提供的,长9段页岩的比表面积主要是由孔径小于10 nm的孔隙所提供的。延长组页岩吸附回线特征表明纳米级孔隙多以开放型为特征,主要包括有机质内部孔隙、黄铁矿莓状体粒间孔和黏土矿物粒间孔,以及部分长石溶蚀孔,此外页岩中还存在大量微裂缝。其中有机质内部纳米级孔隙和黄铁矿莓状体粒间孔是筒柱状孔,锥形孔、楔状孔及细颈瓶状或墨水瓶状孔的主要来源;长石溶蚀孔大多为半球形孔;黏土矿物粒间孔可贡献一端封闭或两端开口的筒状孔;微裂缝以平行壁狭缝状、弯曲波浪状、夹板形楔状为特征。有机碳含量是控制延长组页岩储层中纳米级孔隙体积及其比表面积的主要内因,页岩成熟度、黏土矿物含量和脆性矿物含量对纳米级孔隙控制作用不明显,但莓状体黄铁矿的增加有助于页岩中孔隙的增加。  相似文献   
73.
根据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二维和三维地震断裂构造样式解释、深浅层断裂生长指数和活动速率计算及声发射各主要构造运动期最大主应力值测试.结合盆地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等研究成果,研究了盆地腹部地区断裂系统的形成演化、基本特征及其控油模式,并转化为实验模型,模拟了单一相(油相)连续、稳态流体运动条件下,深、浅两套断裂输导体系中石油的运移和聚集过程.结果表明盆地腹部地区受周缘板块的相互碰撞产生的挤压和走滑构造作用及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发育,纵向上明显存在深、浅层两套不同性质的断裂系统,深层为基底卷入式压扭性逆冲断裂系统,浅层为盖层滑脱型张扭性正断层系统,其分别形成于海西运动中晚期和燕山运动早中期等强烈构造活动时期;高渗透性断裂带的确是油气快速运移的优势通道,盆地腹部地区深、浅层断层均是石油向上运移的主要输导体,断裂带渗透率大小决定着石油运移的方向和路径,在断层带顶部存在盖层封闭的条件下,石油在断层带中的运移呈不均匀地向上运动,断层带中含油饱和度自上而下增加,在向下增加的过程,石油倾向于在区域性盖层之下储层物性好的砂层中运移,而且是优先进入断裂上盘渗透率较大的砂层中,随着断裂带含油饱和度的不断地增加和断裂上盘储层物性好的砂层中进油量不断增多,进行侧向运移,最终聚集成藏,尔后再进入断裂下盘相应的砂层中,进油量较少;而物性较差的砂层中很少有石油进入.该实验结果得到了盆地腹部地区断裂两侧储层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的佐证,对深化断裂输导体系下石油运移聚集成藏的理论认识与指导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特征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分为深层断裂系统(断开三叠系及以下层位)和浅层断裂系统(断开三叠系及以上层位),深层断裂系统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发育逆断层,易形成冲起构造;浅层断裂系统主要形成于燕山早期,发育正断层,一般形成地堑、地垒。断裂呈现多种平面展布样式,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控制主要构造格局。断裂在剖面上呈现以正反转构造为主的叠加构造组合,在平面呈现冲起构造组合。腹部地区断裂与油气运聚配置关系良好,深层先存断裂作为油源断裂,三叠纪末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将深层断裂系统和浅层断裂系统相连接,使油气以深层断裂、不整合面为通道,运移到浅层断裂系统控制的构造圈闭中的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75.
四、附有加热管的赫尔槽阴极试片上电流分布的探讨采用本所新制的赫尔槽,由于插入了加热管,因而阳极的宽度为4.5cm,比原来赫尔糟的阳极6.4cm要窄.是否可以采用原来常用的计算公式呢?下面我们对此作一简要讨论.在阴极上电流密度的分布情况与许多因素有关,大致有下述几方面:(1)镀液的性质(单盐、络盐、有无添加剂及添加剂的类型及含量);(2)所采用的电镀规范;(3)镀槽中阴阳极的尺寸、形状及其相互位置;  相似文献   
76.
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的断裂控油模式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转化为实验模型,模拟了单一相(油相)连续、稳态流体运动条件下,断裂输导体系中石油运移和聚集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合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断裂控油的流体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对该断裂带的控油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7.
柴西地区尕斯断陷同生逆断裂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断陷逆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褶皱与断裂紧密伴生,断裂位于背斜构造的一侧或两侧,各构造层高点上下铅直叠合。大多数断裂对沉积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尕斯断陷北西西向区域性同生逆断裂控制着局部沉积凹陷(生油凹陷)的分布和范围,沉积中心位于断裂下降盘附近;而规模较小的同生逆断裂主要发育在凹陷或凸起内部,控制着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展。断裂与背斜构造发育不同期,断裂形成早,为边沉积边逆冲的基底同沉积断裂。背斜构造形成时间较晚,为第三纪晚期挤压或压扭性构造应力作用所致。背斜构造在中新世早期以后才显示出顶薄翼厚、岩性顶粗翼细的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78.
79.
以致密砂岩三轴测试为基础,建立Hoek-Brown(H-B)参数反算模型,应用4种基于不同假设H-B准则方法对岩石抗剪参数进行估值并修正,与Mohr-Coulomb(M-C)准则结果对比。结果表明,修正后两种准则估值结果极为接近。将该方法应用于Shirahama砂岩,评价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一致,表明基于反算法建立的H-B参数与岩体抗剪参数间定量关系可信。岩体声学参数与抗剪参数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索对预测岩体破坏及采矿安全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0.
针对海陆过渡相致密碎屑岩地层裂缝测井识别难度大的问题,提出结合Gassmann方程、自适应基质矿物及骨架模量提取方法及DEM理论模型,利用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对海陆过渡相碎屑岩地层单井裂缝发育段进行定量识别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提取的碎屑岩地层岩石基质矿物体积模量Ko分布在13~58 GPa,岩石体积模量Ks和干岩石骨架体积模量Kd略小于Ko;地层岩石基质矿物剪切模量μo分布在5~18 GPa,岩石剪切模量μs略小于μo;利用自适应方法可对地层横波时差进行有效预测,相对误差为3.5%;将采用自适应方法提取的模量参数代入DEM理论模型,可实现对地层裂缝的预测,该方法的识别效果明显好于常规测井、裂缝参数法、多因素概率判别法及R/S法等常规裂缝识别方法。研究表明,提出的新识别方法其计算结果与实际值的吻合度高,裂缝识别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