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53篇 |
免费 | 517篇 |
国内免费 | 27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53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592篇 |
化学工业 | 1036篇 |
金属工艺 | 395篇 |
机械仪表 | 488篇 |
建筑科学 | 771篇 |
矿业工程 | 494篇 |
能源动力 | 139篇 |
轻工业 | 875篇 |
水利工程 | 378篇 |
石油天然气 | 526篇 |
武器工业 | 63篇 |
无线电 | 68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86篇 |
冶金工业 | 311篇 |
原子能技术 | 75篇 |
自动化技术 | 6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7篇 |
2023年 | 238篇 |
2022年 | 275篇 |
2021年 | 340篇 |
2020年 | 263篇 |
2019年 | 281篇 |
2018年 | 280篇 |
2017年 | 128篇 |
2016年 | 177篇 |
2015年 | 192篇 |
2014年 | 459篇 |
2013年 | 325篇 |
2012年 | 398篇 |
2011年 | 382篇 |
2010年 | 349篇 |
2009年 | 325篇 |
2008年 | 339篇 |
2007年 | 356篇 |
2006年 | 338篇 |
2005年 | 266篇 |
2004年 | 204篇 |
2003年 | 196篇 |
2002年 | 281篇 |
2001年 | 212篇 |
2000年 | 228篇 |
1999年 | 227篇 |
1998年 | 166篇 |
1997年 | 184篇 |
1996年 | 147篇 |
1995年 | 103篇 |
1994年 | 125篇 |
1993年 | 107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70篇 |
1990年 | 63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5篇 |
1973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的总体性战略规划,它不局限于能源产业,还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它与广大民众最基本和最切身的共同利益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此,本文以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概念作为切入点,简要论述其经济金融意义和成本收益效应,在当前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浅析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展”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发展与公平需两者同时兼顾,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2.
为解决准噶尔盆地利用常规录井资料进行火成岩储层水平井随钻录井评价中存在的方法单一、定量化评价程度低等问题,以准噶尔盆地KE 80井区风城组风三段火成岩储层为例,基于火成岩岩心实物观察,结合岩石薄片、矿物分析、机械比能、气测指数、岩石热解技术、三维定量荧光技术进行水平井地质导向轨迹判断、岩性识别及物性、含油丰度、含油性评价等随钻火成岩储层评价方法研究。将该评价技术应用于水平井火成岩储层钻进中,发挥了水平井火成岩优质储层追踪指导作用,并为钻后的压裂试油提供了参考,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3.
34.
为了进行服务风险管理,需要了解服务质量(QoS)的随机特性,而描述QoS随机特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获得其准确的概率分布。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熵原理在小样本情况下获取Web服务QoS概率分布的方法。方法采用最大熵原理将小样本情况下QoS概率分布获取的问题规约为一个由已知QoS数据确定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进行求解,获得QoS概率密度函数的解析式,然后设计了对该概率密度函数解析式参数进行估计的算法。最后,以实际的Web服务QoS数据为基础,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对不同QoS分布获取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并验证了分布获取算法的效率和终止性。 相似文献
35.
36.
37.
38.
人脸识别技术因其快捷性、便利性等特点在公共治理、金融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引发了隐私侵权、数据泄露、技术滥用等风险。通过分析人脸识别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风险表征,文章揭示了主要风险的深层次成因,提出了从政策立法、制度构建、惩治措施等方面应采取的法律措施,以形成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多层次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39.
本文对卡压式铜合金管件的组成结构、密封原理、分类、成形工艺、安装、应用等进行了全面介绍,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40.
页岩储层特殊的矿物组分和复杂的孔隙结构,使页岩气在孔—缝系统中的赋存机制多样。深入认识页岩气在微观孔—缝系统中的赋存状态,有助于揭示页岩气赋存机制,丰富页岩气富集理论,优化页岩气开发工艺。围绕渝西地区龙一1亚段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页岩气赋存机制,开展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核磁共振、核磁冻融及柱塞样页岩样品不同含水(油)状态下的甲烷吸附核磁共振实验,分析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页岩气赋存的影响。结论认为:渝西地区吸附气主要受控于小于5 nm的油润湿孔隙,转化比约为45.81%;游离气主要受控于孔径大于110 nm的孔隙与微裂缝,转化比约为89.60%;5~110 nm有机孔和无机孔为吸附气与游离气的重要赋存空间,能够实现吸附气与游离气的有效转化,转化比约为78.81%,是开采过程中维持地层能量的主要来源。5~110 nm有机孔更发育的页岩气井,虽然初期产量不高,但稳产期较长,相同时间内的累积产量更高,有效地阐释了渝西地区页岩气井间的产量差异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