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金属工艺   35篇
能源动力   56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1篇
武器工业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9篇
冶金工业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103.
T91铁素体耐热钢强化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91钢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成为高Cr铁素体耐热钢的代表钢种,被广泛应用于超临界发电厂锅炉管道上,同时也是开发更高使用温度的铁素体耐热钢材的研究基准.为进一步提高其耐热温度进而提高电厂热效率,在对T91钢组织结构及强化机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形变热处理工艺通过优化组织来提高其性能的可行性,指出了高Cr铁素体耐热钢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4.
研究了焊后热处理(PWHT)保温时间的变化对新型高Cr铁素体耐热钢焊接接头焊缝的组织形态,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以及沉淀相的分布、颗粒尺寸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马氏体板条尺寸逐渐增加,位错密度降低,组织发生了再结晶;大部分的M23C6沉淀相位于晶界/亚晶界,且颗粒尺寸比晶内的大得多,并逐渐粗化长大,几乎观察不到MX相的变化;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随保温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但受组织回复和再结晶的影响,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5.
在DIL805A/D膨胀仪上对不同加热速度下20MnSi螺纹钢的奥氏体化温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加热速度显著影响20MnSi钢的奥氏体形成起始温度Ac1和结束温度Ac3;随加热速度增大,奥氏体转变温度升高,而其转变温度区间有变窄的趋势,奥氏体形成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06.
喷雾沉积高硅ZA27合金的阻尼性能及微观力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高硅(6.0wt%)ZA27合金的阻尼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铸造条件相比,喷雾沉积和合金化使材料的阻尼性能提高2.8倍,从微观组织形态和喷雾沉积工艺过程的特殊性两方面分析了材料阻尼性能改善的原因,指出合金中大量层片状共析体的形成是阻尼性能提高的关键,并提出了该材料的微观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7.
对KIVA程序中粒子跟踪数学模型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萍  刘永长 《内燃机学报》1997,15(2):159-165
在应用中发现KIVA、KIVA-Ⅱ程序中的粒子跟踪数学模型存在错误,该错误将导致在某些情况下较大的绝对误差,甚至预测完全失真的结果。本文分析了原模型产生错误的原因,并进行了修正。计算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彻底根除了原模型的错误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摘要:具有优异性能的超高强度钢在各工业领域备受关注,随着超高强度钢服役环境愈加复杂,通过调整多种微观组织、采用基体与碳化物强化相复合结构来进一步提高钢材强韧性能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之一。简要回顾超高强度钢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着重讨论在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超高强度钢中微观组织结构、碳化物析出种类及演变规律的最新进展,并详细介绍作者团队在超高强度钢领域的研究成果。在超高强度钢研究过程中,仍需深入探讨碳化物与基体之间存在的位相关系,澄清不同热处理工艺改变碳化物析出顺序的内在机制,为超高强度钢的组织调控和性能优化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9.
喷孔流动模型及其对高压喷雾计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喷孔内液体的流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喷孔内空穴产生的机理,建立了相应的流动模型。在该流动模型中,考虑了喷油压力、喷孔几何尺寸、流动因素以及喷雾背压的影响。利用此流动模型并联合KIVA程序对柴油和二甲醚(DME)的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锥角等喷雾特性进行了模拟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考虑喷孔内燃油流动过程中空穴的产生,能更真实地反映燃油的喷雾特性。  相似文献   
110.
本文从喷雾动量守恒出发,对和栗喷雾贯穿距离公式进行了改进,推导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喷雾贯穿距离计算公式、实验数据表明.改进后的公式比和采公式更精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