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9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43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5篇
轻工业   6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篇
冶金工业   7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对湘钢第二炼钢厂ROKOP小方坯连铸机自投产以来的溢漏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从而使溢漏钢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02.
结合常规厚板坯工艺、中等厚度板坯工艺和薄板坯工艺生产电工钢的工艺技术特点、板坯铸态组织、析出物的分布和大小、铸坯表面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工艺技术比较,为电工钢的生产工艺选择和铸坯质量控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3.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Zr-Ti combined deoxidation and AI deoxidation on the impact toughness of coarse- grained heat-affected zone in high-strength low-alloy steels were investigated. More fine oxides were formed in the Zr-Ti-killed steel than in Al-killed steel. It was also found that more acicular ferrite grains were formed in the coarse-grained heat-affected zone in the Zr-Ti-killed steel than in Al-killed steel. The impact toughness of coarse-grained heat-affected zone of Zr-Ti-kiUed steel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Al-killed steel. The good impact toughness was attributable to the pinning effect of fine oxides and the formation of acicular ferrite grains on fine oxides.  相似文献   
104.
不锈钢BaO-BaF_2渣系脱磷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BaO-BaF_2-Cr_2O_3渣系对不锈钢在1853~1893K精炼温度下进行了实验室脱磷试验,其平均脱磷率为23%。试验表明,在X(BaO)/X(BaF_2)为60/40、熔渣中Cr_2O_3为5~7%、温度为1853K、钢液初始铬硅低的条件下,对不锈钢可取得较好的脱磷效果。  相似文献   
105.
 研究了非调质钢30MnVS奥氏体化后在400~600 ℃等温转变的组织构成及显微硬度变化;采用连续截面和计算机辅助重建法观察了铁素体的三维形貌。结果表明: 随处理温度的降低,针状铁素体量减少,贝氏体量增加;冷却速度的提高,有利于组织的细化并使针状铁素体数量增加。晶界铁素体在三维空间呈弯曲板状;晶内铁素体在夹杂物上形核,其三维形貌不同于二维的等轴状,而呈扁长片状,应归属于针状铁素体。  相似文献   
106.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不同Ti含量3.5Ni钢试样的组织及析出物,并通过测定其-80~-120℃的夏比冲击功来研究Ti微合金化对3.5Ni钢低温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0.042Ti试样相比,0.079Ti试样在热轧态和正火+回火态时晶粒大小相同,但其热轧态组织中珠光体细化,且正火+回火态组织中TiN数量增多,平均尺寸约为150nm;正火+回火处理后,0.079Ti试样在-80~-120℃的夏比冲击功为233~23J,均低于0.042Ti试样相应值(234~66J);对于正火+回火态试样,较粗大TiN粒子的析出是造成其低温韧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7.
在宏观冶金热力学的基础上,将具有微观电子化学势内涵的氧分压引入冶金工艺原理中,进行了冶金炉渣电子理论的研究,得出炉渣组元i的活度计算公式及冶金过程中铁液内的元素i氧化还原的热力学判据——氧化还原势。  相似文献   
108.
摘要:为了研究超厚钢板心部显微组织与微观断裂机制的关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技术手段对试验钢板1/4厚度、1/2厚度(心部)显微组织及裂纹形貌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心部处低温冲击韧性较1/4厚度处有明显的降低,这是由于心部组织为回火板条贝氏体和回火粒状贝氏体,其中粒状贝氏体的比例较高,粒状贝氏体中M-A岛的存在促进了微孔或微裂纹的启裂;1/4厚度处为回火板条马氏体与回火板条贝氏体二者的混合组织,板条间的位错运动释放局部应力集中,而舒缓裂纹尖端区域所受应力,产生裂纹钝化、阻碍裂纹扩展,提高低温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109.
摘要:采用分阶段拉伸应变试验,研究中碳贝氏体钢在拉伸过程中TRIP效应的影响,探究残留奥氏体转变量与应变量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拉伸变形初期残留奥氏体转变较快(0%到3.0%应变量(体积分数)对应残留奥氏体转变量为13.72%),主要为分布在贝氏体束与束之间的块状残留奥氏体(尺寸为微米级)发生相变;拉伸变形后期残留奥氏体转变较慢(10.0%到18.5%应变量对应残留奥氏体转变量为7.78%),主要为分布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与板条之间的薄膜状残留奥氏体(尺寸为纳米级或者亚微米级)发生相变。归因为块状残留奥氏体稳定性低,在外部应力作用下容易转变为硬而脆的马氏体组织,而薄膜状/条状残留奥氏体稳定性高,在外部应力的作用下不易发生相变,TRIP效应的发生使得钢种强度和塑性同时得到提高。通过3种模型(Hollomon模型,C-J模型,修正C-J模型)描述试验钢的加工硬化行为,将整个拉伸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并结合微观组织变化,详细解析了每个阶段所对应的主要加工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0.
离异共析转变(DET)是高碳钢实现快速球化退火的重要理论依据。为了深入理解离异共析转变机理,采用定量金相方法,通过奥氏体中断淬火和等温转变试验对Fe-1C钢离异共析转变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共析温度以下,Fe-1C钢中离异共析转变与珠光体转变存在竞争, DET相体积分数与奥氏体化后残留的渗碳体粒子间距Lθ以及珠光体片层间距λ有关,DET相体积分数随λ/Lθ值的增加而增大。用基于JMAK方程的离异共析转变动力学模型计算了DET相体积分数随λ/Lθ的变化关系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拟合,试验测量值与计算拟合曲线吻合较好。λ/Lθ的值越大,离异共析转变时碳原子扩散所需距离相对于珠光体转变越短,就越有利于离异共析转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