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39篇
机械仪表   28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篇
冶金工业   7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Incoloy 800H高温变形流动应力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研究了 Incoloy 800H合金在变形温度为1273-1473 K和应变速率为0.01-10 s-1条件下的流动应力行为. 采用双曲正弦函数建立了 Incoloy 800H高温条件下的流动应力本构方程, 以六次多项式考虑了应变量耦合因素对本构关系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Incoloy 800H在热压缩变形过程中, 低应变速率和高应变速率条件下分别呈动态软化和动态回复特征, 流动应力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采用应变的六次多项式拟合得到的本构关系流动应力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绝大多数(95%)情况下预测的误差小于 6.5%, 平均相对误差仅为3.15%.  相似文献   
52.
温升和挤压力是影响钢管挤压过程的重要指标,利用热模拟实验获得了IN690合金的热加工本构关系,建立了IN690合金钢管热挤压过程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的仿真实验系统分析了坯料温度(T b=1000~1200℃)、挤压速度(v=20~200 mm/s)和模具预热温度(T d=300~500℃)对管材成形过程中温升...  相似文献   
53.
为优化轧机的板形控制性能,提高产品的板形质量,针对UC冷轧机研究了中间辊端部辊形曲线的设计方法,以二维变厚度有限元程序为辊形设计的工具平台,通过建立UC轧机辊系弹性变形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研制出了新的多项式辊形曲线.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新中间辊端部辊形可以提高弯辊调控功效,扩大承载辊缝调节域,改善辊间接触压力分布,研究结果为生产实践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4.
20辊森吉米尔轧机板形调控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具有多种辊间接触状态的20辊森吉米尔轧机辊系三维弹性变形的有限元模型,合理解决了对辊间接触压扁变形的建模,实现了对此较复杂辊系变形的正确求解.以国内某厂森吉米尔轧机为对象,结合现场实际数据,成功实现了运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求解20辊森吉米尔轧机的辊系三维弹性变形,进而分析了森吉米尔轧机的板形调控性能.  相似文献   
55.
56.
57.
针对高强度带钢表面粗糙度的特殊要求和控制难题,采取批量工业生产实验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高强度带钢表面粗糙度的轧制转印及变化规律,以及轧机工作辊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高强度带钢表面微观形貌由末机架决定,分别建立了高强度带钢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轧制转印率模型和轧机工作辊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比较了高强度带钢与普通强度带钢的轧制转印行为.研究结果可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预测高强度带钢表面粗糙度,合理安排冷轧轧制顺序和轧制计划,以及预测确定工作辊上下机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58.
UCMW冷连轧机是国内大量引进并广泛使用的一种现代化冷连轧机.针对某厂UCMW冷连轧机板形平坦度控制精度不高的问题,系统学习了UCMW冷连轧机板形控制系统.研究发现,原有的弯辊力分配策略只能提供工作辊与中间辊弯辊同向配合,故对于四分之一浪、边中复合浪等复杂浪形无法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根据实测板形缺陷实时调整弯辊力分配比例的控制策略,可在保证二次板形控制精度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兼顾控制四次板形.理论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板形控制精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9.
针对软质、宽幅、薄带钢冷连轧过程横向厚差(凸度和边降两个指标描述)的生成与控制问题,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冷连轧过程辊系-轧件一体化仿真模型,定义用以反映冷连轧各个机架对成品带钢横向厚差控制的贡献大小的指标——横向厚差控制权重,深入研究冷连轧过程带钢横向厚差的生成、遗传规律和其中凸度与边降的相互耦合影响,探索研究软质薄带钢冷连轧过程中横向厚差控制策略及针对DI材的横向厚差控制技术。仿真研究发现,冷连轧机的前两个机架具有远高于其他机架的横向厚差控制权重,是连轧机组中最适于也最有效的控制横向厚差的机架;一般地,第1机架的权重大于第2机架,但带钢材质越软、厚度越薄,第2机架的权重越大,尤其对于极薄且软的带钢,第2机架可以具有大于第1机架的权重;冷连轧过程中通过板形调控机构调控横向厚差时,各机架处带钢边降与凸度的耦合程度从第1架到第5架逐步提高。结合仿真分析结果,研究提出针对国内某1420冷连轧机的DI材横向厚差控制的总体策略和系列技术,并在生产试验后投入长期稳定使用,使该机组的DI材横向厚差控制精度合格率从过去的76.25%提高至92.10%。  相似文献   
60.
文杰  张清东  饶志雄  路凤智 《轧钢》2010,27(6):28-31
针对2030mm冷连轧机轧制高强度汽车板时出现严重的边浪板形问题,现场取样、测量了典型品种高强钢板变形过程中的力学性能和温度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高强钢汽车板冷轧的板形控制技术,包括第1~第4机架选用变接触支撑辊辊型及与其配套的工作辊凸度,将带钢横向温度分布对板形的影响补偿到高强钢板形目标曲线中,这些技术应用后使高强钢板形控制精度由原来的93.72%提高到了97.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