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5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78篇
电工技术   114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54篇
化学工业   315篇
金属工艺   127篇
机械仪表   122篇
建筑科学   213篇
矿业工程   70篇
能源动力   40篇
轻工业   567篇
水利工程   44篇
石油天然气   98篇
武器工业   8篇
无线电   22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6篇
冶金工业   98篇
原子能技术   26篇
自动化技术   28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土壤水分迁移对地埋管换热器夏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一维线热源理论,建立了同时考虑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的土壤热湿传递线热源模型。针对地源热泵夏季运行工况下地埋管周围土壤温湿度的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水分迁移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钻孔内。对模拟结果与一维热湿传递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数据拟合得到不同土壤初始质量含水量下对普通线热源模型地埋管换热量的修正公式。通过对不同埋深地埋管换热量的加权分析,认为当夏季平均地下水位高于-20m时,可以不考虑水分迁移引起的换热量偏差。  相似文献   
92.
采用湿化学法制备了Eu~(3+)掺杂Y_2P_4O_(13)荧光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光谱(FL)等手段表征制备产物的物相结构、荧光性能,并对合成原料中稀土与磷的比例(n(Y+Eu)/n(P))和pH调节剂种类对制备样品的物相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成原料中n(Y+Eu)/n(P)比值和pH调节剂种类直接影响着制备产物的物相结构与性能。在n(Y+Eu)/n(P)=12.1、以NH_4HCO_3为pH调节剂调节pH为6的条件下可获得正交晶系的Eu~(3+)掺杂Y_2P_4O_(13)荧光材料。所制备的Y_2P_4O_(13):2at%Eu~(3+)荧光材料在395nm光的激发下可发射出橙红光。  相似文献   
93.
对几种代表性的添加型甲醛捕捉剂(如乙烯脲、壳聚糖、己二酸二酰肼、间苯二酚、尿素、单宁酸以及花生壳液化物等)进行功效分析,采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分析消醛率以及消醛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胶合板的甲醛释放量和胶接强度为指标,探讨了甲醛捕捉剂对胶合板上述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甲醛捕捉剂在胶粘剂中的消酫效果依次为己二酸二酰肼乙烯脲壳聚糖间苯二酚,而尿素对甲醛的捕捉性能与温度和p H有关。上述甲醛捕捉剂均能有效降低胶合板的甲醛释放量(均达到E_1级标准),并且甲醛捕捉剂中己二酸二酰肼、乙烯脲和间苯二酚应用于胶合板的效果较佳,而且前两者在降低板材甲醛释放量的同时对胶接强度的影响也不大。  相似文献   
94.
新型热塑性弹性体增韧PP的原位成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玲  黄锐 《塑料》2000,29(5):37-38
选用两种不同粘度的热塑性弹性体(POE)增韧PP,研究了粘度比对POE在PP中分散形态的影响,发现不论粘度比>1或<1,都能成纤.找到它的成纤规律,为建立形态与性能的关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5.
研究了增韧剂BE/BA/PCC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E)、丙烯酸丁酯(BA)及纳米碳酸钙(PCC)的比例及其在苯乙烯聚合后期的添加量对生成的聚苯乙烯(PS)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增韧剂的原料质量比BE/BA/PCC为1∶4∶95,添加量为苯乙烯聚合物(改性PS树脂)的5%时,改性PS树脂的力学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96.
为研究304不锈钢超薄板力学性能与试样尺寸、晶粒尺寸的相关性,应用自制的超薄板专用夹具进行拉伸试验,分析超薄板的厚度、晶粒尺寸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试样厚度减小,材料的屈服强度先减小而后明显增大。这是因为,当试样厚度大于200μm时,表面层效应起主导作用;当试样厚度小于200μm时,应变梯度效应和表面层钝化膜共同作用。同一厚度下,改变试样的晶粒尺寸结果表明,当厚度尺寸和晶粒尺寸的比值小于2时,板料在厚度方向已没有内部晶粒,位错很容易滑移出自由表面,应力-应变曲线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7.
为开发远离Cu_(56)Zr_(44)共晶点的新型非晶合金,探索生物质燃油新能源汽车活塞新材料,采用单辊旋淬法制备了(Cu_(56)Zr_(44))_(1-x)Y_x (x=0, 1, 3, 5, 7, 9, at%)试样,表征了试样物相、热力学参数、纳米硬度,测试了试样在乙醇汽油稀释机油润滑下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Cu_(56)Zr_(44))_(1-x)Y_x试样为完全非晶结构。随着Y含量从1at%增至9at%,(Cu_(56)Zr_(44))_(1-x)Y_x非晶试样的ΔT_x和T_(rg)分别从61K降至51K和从0.670降至0.658,但高于Cu_(56)Zr_(44)非晶试样的49K和0.644,即Y掺杂有效地增强了Cu_(56)Zr_(44)-基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glassformingability,GFA)和热稳定性。随着Y含量从1at%增至9at%,(Cu_(56)Zr_(44))_(1-x)Y_x非晶试样纳米硬度从8.83 GPa降至7.33 GPa (但仍高于Cu_(56)Zr_(44)的6.82 GPa),在10和20 N 2种载荷下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随之增加(但仍低于Cu_(56)Zr_(44)),即Y掺杂明显地提升了Cu_(56)Zr_(44)-基合金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且掺杂1at%Y的试样具有最强的GFA和热稳定性,同时展现出最优的减摩抗磨性能。相同实验条件下,(Cu_(56)Zr_(44))_(1-x)Y_x非晶试样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低于ZL109铝合金,2种载荷下磨损率最高降幅分别高达98.62%和97.79%,即(Cu_(56)Zr_(44))_(1-x)Y_x非晶合金在乙醇汽油稀释机油下比ZL109铝合金展现出更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这也为生物质燃油新能源汽车活塞材料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98.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单晶γ-Ti Al合金预置微裂纹单向拉伸过程中沿不同晶向的扩展过程。探索了[100]、[110]及[111]晶向下微裂纹扩展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及扩展形式,研究表明:3种晶向下裂纹启裂应力依次为5.766、6.26、6.57 GPa,裂纹强度依次增强;[100]晶向下微裂纹扩展呈完全脆性解理特征,应力始终集中在裂尖且随时间增加而减小;[110]晶向下微裂纹初期以脆性解理扩展,之后裂尖出现原子错排及发射位错导致钝化现象产生,随后萌生与主裂纹不同平面的子裂纹,应力始终集中在裂尖且随时间增加而递减,主、子裂纹相连后形成台阶状韧断裂纹;[111]晶向下微裂纹通过裂尖发射滑移位错及局部衍生孪晶进行扩展,表现出明显的取向效应,材料强度出现强化效应,应力集中在裂尖及孪晶面上并随加载而减小;不同晶向下微裂纹扩展过程具有完全不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99.
以Ag-65SnIn-8熔炼雾化粉体为原料,采用原位氧化工艺制备了Ag-60SnO2In2O3中间体粉体,与雾化纯银粉配比成Ag-92SnO2In2O3材料,通过混粉-等静压-烧结-热压-挤压技术制备Ag-92SnO2In2O3带材,再通过固相复合工艺制备所需要的Ag-92SnO2In2O3/Cu/Fe电接点材料。相对比常规氧化工艺制备的Ag-60SnO2In2O3中间体粉体制备的Ag-92SnO2In2O3/Cu/Fe电接点材料,原位氧化工艺制备的Ag-92SnO2In2O3/Cu/Fe电接点材料电阻率可达2.1μΩ.cm以下,硬度可达85~110HV;产品应用于380V,65A,功率因数0.7的电动机负载电路的热保护器中,电器寿命满足5000次分断要求,替代AgCdO/Cu/Fe电接点材料,实现环保,无镉化切换。  相似文献   
100.
本文求解了适用于电触点感应钎焊的电磁场及热场耦合方程,获得了二维电触点感应钎焊的理论解,并建立了电触点感应钎焊的有限元模型,二者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方法分析电触点感应钎焊的可行性。数值结果表明:焊接区域的温度在靠近电触点边界的位置最高,越靠近电触点中心位置的温度越低。线圈增加铁氧体后,电触点中心位置与电触点边界位置的焊膏熔化情况更为接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焊接面温度的不均匀分布。另外,线圈改进前后,焊接时间均随着焊接电流的增大而减少。相同焊接电流参数下,使用了缠绕有铁氧体的感应线圈只需花费更少的时间就可达到所需温升,这大大提高了电触点组件的焊接效率。因此,我们可通过在感应线圈中间增加铁氧体来改善感应钎焊温度不均匀分布,以及缩短焊接时间,从而提高电触头感应钎焊的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这对电触点材料的焊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