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2篇
化学工业   8篇
金属工艺   14篇
机械仪表   1篇
矿业工程   12篇
能源动力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冶金工业   43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冰铜吹炼转炉渣中磁性铁(Fe3O4)的含量对电炉贫化弃渣含铜影响显著。为了降低返贫化电炉转炉渣中磁性铁的含量,本研究采用高温还原贫化法开展了实验室规模的转炉渣还原贫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还原预处理后Fe3O4的还原率达88%以上,还原后物料中Fe3O4含量低于5%。为创造弱还原气氛用于转炉渣的预处理,对60吨P-S转炉的烟气管路、固体还原剂及喷吹系统、燃烧保温系统等进行了改造,并进行工业生产实践。生产实践结果表明,渣含铜平均值由6.76%降至3.95%,实现了降低生产成本,减少金属损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32.
烟化法处理鼓风炉炼铅炉渣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振东  雷霆  施哲  柯金星 《云南冶金》2007,36(1):45-47,55
云南某铅冶炼厂鼓风炉炼铅炉渣富集有价金属锌、铟等,以前受冶炼技术条件限制而无法回收,只能长期堆存。本文采用烟化法处理此类炉渣。通过选择合适的渣型,降低了炼铅炉渣的熔点。研究了烟化温度、吹炼时间等对炼铅炉渣中锌挥发率的影响,得出了适宜的烟化工艺条件。试验为该铅厂综合利用鼓风炉炼铅炉渣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3.
 研究了模拟TSCR流程生产的低碳低硅无取向电工钢在热轧-冷轧-退火过程中织构的演变。对热轧板采用EBSD技术进行织构的测定,而对冷轧板和退火板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进行了织构的测定。结果表明:热轧板沿板厚方向织构变化比较明显,在1/10处主要织构为α纤维织构和γ纤维织构;在1/4厚度处出现了较强的γ纤维织构;在1/2厚度处主要为较强的{001}〈110〉织构,其他织构分布漫散。冷轧板表面和中心处主要织构均为α纤维织构和γ纤维织构,但是在中心处两织构强度都显著减弱。退火板表面和中心处α纤维织构基本消失,γ纤维织构织构进一步加强,出现了{110}〈001〉高斯织构和{001}〈010〉立方织构。  相似文献   
34.
云南河口铜矿石含Cu 0.59%、S 4.57%、Fe 26.98%,属伴生硫铁的低品位硫化铜矿石,铜、硫、铁在矿石中分别主要以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形式存在,但有少部分黄铜矿与黄铁矿形成固熔体。采用铜硫混合浮选-铜硫分离浮选-浮选尾矿弱磁选工艺对该矿石进行综合回收铜、硫、铁的选矿试验,得到了铜品位为18.03%、铜回收率为93.07%的铜精矿,硫品位为52.02%、硫回收率为56.34%的硫精矿和铁品位为61.90%、铁回收率为27.38%的铁精矿,从而为该矿石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5.
IF钢碳含量不稳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攀钢IF钢RH处理过程终点碳含量偏高及不稳定的问题,对IF钢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RH处理前钢水[C]及a[O]、真空度、脱碳时间、钢包耐火材料及合金增碳等是影响IF钢碳含量偏高及不稳定的主要因素.RH进站[C]含量高于0.045%,终点碳含量与进站碳含量成正比关系;最小真空度越低,脱碳时间越长,终点碳含量就越低.为保证攀钢IF钢碳含量合格,应将RH进站钢水碳含量控制在0.030%~0.045%、a[O]控制在(500~700)×10-6,加强设备监控与维护以维持足够的深真空时间和进一步降低真空度.为减少RH处理后期钢液增碳,在保证真空室不结冷钢的前提下应使用渣线部位不含碳的钢包及低碳合金.  相似文献   
36.
氮化硅锰、钒氮合金生产HRB500E高强度抗震钢筋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昆钢采用氮化硅锰、钒氮合金开发HRB500E高强度抗震钢筋的应用研究和生产试制情况,对该工艺强韧化机理及效果、钢筋金相组织及夹杂物、焊接性能及时效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工艺通过钢中增氮优化和增加细小弥散V(CN)析出量、细化铁素体晶粒,充分发挥了沉淀析出强化和细晶强化综合作用;所生产的钢筋具有优异的抗震性能、低应变时效性、良好的焊接性能及高低温拉伸性能等优点,综合性能指标优异;通过增氮降钒,钒氮合金加入量和常规钒氮微合金化工艺相比有所减少,生产成本同比降低30元/t材,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7.
陈伟  苏鹤洲  蒋泰旭  施哲 《特殊钢》2009,30(5):34-36
对60钢(0.57%~0.62%C)采用结晶器电磁搅拌工艺前后的150 mm×150 mm铸坯质量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优化了电磁搅拌工艺。结果表明,采用较强结晶器电磁搅拌强度(250 A)、低过热度(≤250℃)浇铸工艺能显著改善铸坯质量,60钢铸坯中心等轴晶面积比率由平均27.65%增加到52.58%,中心碳偏析指数由1.07降至1.01,铸坯夹杂物含量和尺寸明显减少,钢水中的氧化物夹杂得到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38.
梁晨  施哲 《矿冶》2015,24(5):57-60
应用相似原理,建立水模型研究喷枪内旋流器位置和叶片数变化对于熔池搅拌和气泡后座的影响,应用高速摄影机和粒子成像测速系统对喷吹过程中的气泡生成和熔池内流体运动行为进行成像分析。水模拟研究表明,当旋流器叶片数为6片,在距离喷枪端部位置为9 cm时,获得最佳搅拌效果。试验结论比拟放大用于现场喷枪设计,效果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39.
研究退火温度(550~710℃)对厚度0.5和1.0 mm的TA1冷轧钛板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较高时,力学性能受退火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应将显微组织和晶粒大小作为重点因素来确定退火工艺;对于0.5 mm、1.0 mm的TA1冷轧钛板,适宜退火温度应分别控制在630~670℃、610~650℃。  相似文献   
40.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er efficient cohesion match of procedure and equipment between ironmaking and steelmaking interface, the theory of multi-dimensional material flow control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orpedo ladle-iron ladle transportation process between blast furnace and basic oxygen furnace. Moreover, basic parameters of material flow were analyzed and optimized, such as time, temperature and material quantity. Based on operating principles of material flow, control methods were optimized, such as product organization mode, scheduling discipline and scheduling plan of hot metal ladle. Finally, the material flow control technology of ironmaking and steelmaking interface was integrated. Satisfactory effects are obtained after applying the technology in practice. The total turnover number of torpedo ladle decreases from 20 to 18, the hot metal temperature of 1# BF torpedo ladle decreases from 36 °C to 19.5 °C, the hot metal temperature of 2# BF torpedo ladle decreases from 36.6 °C to 19.8 °C, the temperature drop of desulfurization hot metal decreases by 4 °C, and the temperature drop of non-desulfurization hot metal decreases by 2.8 °C. Furthermore, the ironmaking and steelmaking interface system will realize high-efficiency control by using this control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