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1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23篇
化学工业   127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8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在底部直径为120mm的锥形流化床中,以过热蒸汽为流化介质,研究了流化氨化造粒制备粒状磷酸一铵的成粒条件。实验考察了喷淋密度、床层温度及流化气速等因素对成粒过程的影响,分析了磷酸一铵颗粒层式生长与团聚生长的机理,并给出了两种生长成粒的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82.
针对气相中PM2.5的高效脱除,本文对横掠过自由流动的连续液柱表面的含PM2.5气体洗涤净化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采用平均粒径0.3μm的二氧化钛颗粒生成含尘气体,以Euler-Lagrange模型对PM2.5粒子在气液交叉流中的流场特征进行数学描述。研究分别考察了不同气液温差所导致的热泳力,液相流速等因素对PM2.5颗粒脱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液相环境温度维持室温20℃,气液相温差从0℃增加到30℃时,本PM2.5粒子的脱除率从6.8%增大至20%。同时,液相流速增大,将有助于PM2.5粒子的脱除。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表现出一致趋势。  相似文献   
83.
新闻记者采访工作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闻工作质量和传播价值。基于此,本文先分析了新时期对采访工作的影响,然后详细分析了采访工作技巧。以期新闻记者能够善用采访技巧,高效完成新闻采访工作,提高新闻报道的价值,从而提高收视率和新闻节目价值。  相似文献   
84.
利用工业废气废水自身的低位余能及热力学势差,构建内源性推动力"场"与吸收"面"共生的以废治废分离机制,发展一种废气横掠废水液柱流的气液交叉流阵列,为提高纤维绳壁面降膜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提出一种新型的布膜装置。在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液体在纤维绳外壁降膜的流动特性,分析影响液体管外成膜均匀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提出液体成膜的最佳环隙间距应控制在0.8 mm,液体流量应控制在35.2~195.7m L/min。  相似文献   
85.
本文对用aMDEA(R)工艺改造300kt/a大型合成氨装置本菲尔法脱碳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方案设计表明,改造仅需新增三台换热器和对半贫液泵及其驱动机械进行比例调节.改造后系统操作简便,脱碳热耗可降低25%以上,且可以消除设备腐蚀,综合经济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86.
根据(Ⅰ)报提出的液柱交叉流PM2.5颗粒附面运动与吸收机理及模型计算方法,设计了以钻井废水吸收钻井柴油机尾气PM2.5的液柱交叉流吸收现场试验装置。吸收器具有高温绝热蒸发与低温绝热冷凝两个操作空间,柴油机尾气通过绝热蒸发空间降温增湿,携带水蒸气到绝热冷凝空间通过扩散在液柱表面冷凝,形成热泳和扩散双重强化PM2.5吸收分离机制。模型计算显示该机制下0.01~1.0 μm范围内颗粒粒径与分离效率关系不显著,设计工况下单液柱分离效率1.17%~1.36%。由200排三角形布置的液柱构成的吸收器总体分离效率90%~93%。该过程可同时蒸发废水461.2 kg·h-1。但颗粒分离效率随蒸发负荷及液柱温度的上升而降低,温升10℃、单液柱分离效率降低60%。现场模型试验装置监测数据与本文模型计算总分离效率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87.
提出了横掠液柱流的速度场和温度场推动PM2.5微粒附面运动机理,建立了微粒附面运动微分方程和数值积分反演方法,计算粒子运动轨迹并预测可吸收的微粒运动最大分离半径。定义最大分离半径与液柱表面之间附面层的厚度为分离厚度,以气溶胶流体通过该区域的体积流量与横掠单液柱的总体积流量之比代表单液柱吸收效率;热泳推动力是强化吸收效率的主要因素。基于单液柱吸收效率,按串联模型导出规则排列的液柱群整体分离效率计算公式,依据液柱交叉流几何结构、流体流动和气液两相传热传质参数即可确定整体分离效率。对交叉流Reynolds数为170的实例计算显示,直径4 mm的单液柱吸收效率为1.18%,由195排液柱群组成的长度为1170 mm的分离通道整体分离效率达到90%。  相似文献   
88.
生物化工中的流化床分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新近发展的液-固流化床蛋白分离方法及技术要点。分析了影响分离效率的液相返混机理并提出采用倒锥型床抑制颗粒循环运动。指出颗 相内的扩散是传质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89.
介绍了利用电动天平和光散射技术精确测量射流场中微米量级液滴的质量变化,为射流场中雾粒表面传质实验观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0.
朱家骅  余华瑞 《化工学报》1993,44(4):418-425
分析了气固节涌流化床的非均匀特性及其特殊的波动结构.基于波动机理分析,提出了离散化的动力学分析方法,并建立了节涌流化床多自由度随机波动模型.结合频谱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求得了模型矩阵解G_(△j△k)(ω)=H~*(ω)G_(δjδk)(ω)H~T(ω)此解可以表达节涌流化床的波动结构和压力波动功率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