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28篇
金属工艺   4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10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1篇
无线电   1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篇
冶金工业   17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叙述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开设烧结球团学课程的意义,分析了烧结球团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实践—试验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2.
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环氧乙烷(PEO)共混用作胶凝剂,制备(PEO-PVP)/LiI/I2凝胶电解质并组装成准固态敏化太阳电池。研究了电池中导电物质的含量对电解质的导电性能和TiO_2/电解质界面的电子复合动力学的影响,以及电池光电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导电物质含量的提高TiO_2上光生电子与电解质中I3-之间的复合电阻和复合反应因子逐渐减小,复合反应更加容易进行,使电池的开路电压(Voc)逐渐降低。随导电物质含量的提高电池的短路电流(Jsc)先增大后减小,其原因是:当导电物质含量(质量分数)较低(<15%)时Jsc受电解质的导电性能控制,导电物质含量提高引起的电导率增大使Jsc值增大;当含量较高(>15%)时电池中较大的暗电流(j0)成为影响Jsc的主导因素,导电物质含量提高引起的j0值增大使Jsc值相应减小。随着导电物质含量的提高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η)先增加后减小,并在含量为15%时达到最佳值5.6%。  相似文献   
33.
考察不同载体负载Pt催化剂对生物油轻质组分水相重整(APR)反应的催化性能,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N2低温吸附(BET)和热重(TG)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较宽的酸强度分布和适量的酸位和较小的Pt颗粒,有利于生物油轻质组分的APR反应制氢;Pt/Al2O3对水相重整反应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氢气选择性,10 mL生物油轻质组分和30 mL水在533 K反应4 h后可产生554 mL的气体,其中氢气体积分数可达65%。  相似文献   
34.
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VaporDeposition,简称PVD)是将清洁处理过的工件于真空环境中或等离子环境中的表面成膜技术。在PVD工艺中,包括有电阻蒸发、电子束蒸发、溅射和离子镀四种专门蒸发工艺。按工艺流程划分,膜层的生成必须经过固体→...  相似文献   
35.
钒作为一种稀有金属常与其他金属伴生,含钒矿石的硫酸浸出液中含有大量铁等杂质离子,严重影响钒的后续分离富集。萃取动力学研究是判断萃取过程控制步骤和金属离子萃取分离难易程度的重要方法。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圆筒型恒界面池对P507萃取硫酸溶液中V(Ⅳ)和Fe(Ⅱ)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相是萃取过程的扩散阻力区,该萃取过程为化学反应控制类型,随着搅拌速度和萃取温度的升高,V(Ⅳ)和Fe(Ⅱ)的萃取速率均呈上升趋势。萃取V(Ⅳ)的表观活化能为48.68 kJ/mol,萃取Fe(Ⅱ)的表观活化能为135.11 kJ/mol, P507更容易萃取硫酸溶液中V(Ⅳ),有望实现V(Ⅳ)与Fe(Ⅱ)的高效分离。  相似文献   
36.
本文利用俄歇电子能谱(PHI-550)测得了经过不同时间间隔热处理的Au-Cu系统中铜在金薄膜内的浓度剖面。根据铜的浓度斟面及Hall公式,我们使用了两种方法——“中心梯度法”及“平坦区上升法”计算出Au-Cu系统的互扩散系数以及晶界扩散系数。本文还对上述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7.
朱晓波  王涛  李望 《硅酸盐通报》2020,39(12):3918-3923
依据赤泥强碱性和钛白废酸呈酸性的特点,利用钛白废酸浸出赤泥脱碱。考察了搅拌速率、液固比、浸出温度和浸出时间对赤泥脱碱效果的影响,同时对赤泥脱碱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浸出温度为70 ℃,搅拌速率为400 r/min,液固比为5 mL/g和反应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赤泥脱碱率大于99%,脱碱液pH值为6.2。利用钛白废酸浸出赤泥,赤泥脱碱率高,脱碱渣中铁品位也得到了富集,可以作为提取回收铁的二次矿产资源。钛白废酸能够显著破坏赤泥中钙霞石的晶体结构,使得结构碱几乎全部溶解,脱碱渣中出现硬石膏衍射峰,赤铁矿衍射峰也可明显分辨。该脱碱过程受未反应核收缩模型(USCM)中的内扩散关键步骤控制,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脱碱反应速率常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表观活化能(Ea)为13.12 kJ/mol。  相似文献   
38.
李望 《电镀与精饰》1995,17(3):44-46
7 应用举例 7.1 表面成分鉴别 某送样人称所送测试样品为Ag-Mg-Ni合金镀金,俄歇测试结果如图17所示。从图17中看不出明显的Au峰,而Cu、Zn峰则非常明显。因此,该表面金黄色的主要成分为Cu、Zn,而不是金。  相似文献   
39.
李望 《电镀与精饰》1994,16(6):34-37,39
3 俄歇电子能谱(AES)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3.1 俄歇效应和俄歇电子的发现 俄歇效应是法国物理学家Pierre Auger于1925年发现的。俄歇的实验是用x射线照射威尔逊云雾室中的惰性气体(如氩、氪、氙等),并拍摄电子径迹。所用x射线的能量在20~60keV之间变动。从摄得的照片可以看到,在x射线的路径上看到许多源出于同一点的“叉状”双径迹或多径迹现象。对于绝大多数细长的光电子径迹,都伴随着短而粗的一种电子径迹。改变x射线的能量发现,前者随x射线的能量增加而增长,而后者则与x射线的能量无关,它保持恒定长度的径迹。此外,又  相似文献   
40.
研究了Inconel783高温合金螺栓的组织结构与织构特点,重点关注β相的分布与析出特征,并研究了高温应力松弛前后组织与织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螺栓试样γ相晶粒分布较为均匀,同时存在弥散分布的γ′相析出。大颗粒的β相沿螺栓轴向成串分布,其分布特征与γ相晶粒取向及尺寸无关,主要由冶炼方式与热加工过程决定;较小的β相在γ相晶界与晶内、连续或孤立析出。织构方面,γ相与β相均未表现出强织构,与热加工过程中变化的多向应力状态有关。以螺栓轴向(x方向)为试样参考方向,γ相存在一定的<111>//x与<100>//x择优,其中前者强度稍高。高温应力松弛试验后,γ相组织、β相分布与各相织构均较为稳定。对该合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小尺寸β相分析发现,其析出行为受到γ相基体取向与晶界特征影响,其中<111>取向晶粒内析出较多,孪晶界上β相析出不占优势。因此,通过控制热加工与固溶处理过程中γ晶粒尺寸与取向择优,有望调控其析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