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2篇
建筑科学   1篇
冶金工业   8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针对攀钢360 mm×450 mm连铸大方坯存在的表面凹坑和表面纵裂缺陷,优化了连铸冷却制度.生产应用表明,大方坯表面质量明显提高,铸坯表面凹坑缺陷率由37.13 %降至0.14 %,因铸坯中间裂纹严重而产生的表面纵裂缺陷率由53.52 %降至0.30 %,满足了连铸坯热送热装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82.
简述了攀钢板坯连铸高效化生产技术及其应用效果.通过研究开发适应高拉速要求的连铸保护渣、结晶器冷却制度和钢水温度控制制度,连铸拉速达到1.30~1.80 m/min;通过应用钢包渣改性、精炼工艺优化和高粘度连铸保护渣,IF钢冷轧板卷条痕缺陷率由10.97%降至1%以内;通过合理分配两台板坯铸机功能,推广应用中包快换水口,减少LF工序钢水加热时间和提高RH连续处理能力等技术,铸机作业率由平均89.39%增至92.96%.为攀钢2008年上半年板坯产量达154万t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3.
简述了攀钢自主开发的360 mm×450 mm大方坯连铸集成技术及其效果.通过研究开发合理的连铸二冷技术、凝固末端动态轻压下技术和结晶器电磁搅拌技术,提高了铸坯内部质量,解决了大方坯中心疏松、中心偏析、内部裂纹等内部缺陷较严重的技术难题;通过研究设计合理的结晶器结构和冷却工艺制度,以及开发性能优良的连铸保护渣,提高了铸坯表面质量,减轻了大方坯表面凹槽和凹坑缺陷.两年多的生产实践表明,攀钢360 mm×450 mm大方坯连铸机生产的铸坯,中心疏松、偏析、缩孔、裂纹等内部缺陷的评判级别均小于1.0级的综合比例达到99.03%,中心碳偏析指数为1.01~1.05(平均1.03),铸坯表面无缺陷率平均达到99.54%.研究成果为促进攀钢品种结构调整和开发高质量、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4.
采用DIL402C热膨胀仪和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测试了Q450NQR1钢(%:0.05~0.10C、0.30~0.50Si、0.80~1.00Mn、0.20~0.30Cu、0.15~0.35Ni、0.40~0.60Cr)200 mm×1 350 mm铸坯的热膨胀性能和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升-降温速率由5℃/min提高至10℃/min时,升温相变温度区间上移,降温相变区间下移;Q450NQR1钢连铸坯二次脆性区为750~1 050℃,铸坯的矫直温度应≥1 050℃。  相似文献   
85.
统计分析了攀钢所产管线钢、梁板钢等200 mm×1300 mm连铸坯表层网状裂纹的影响因素;发现钢中碳、锰硫比、合金元素(Al,Ti,V)、连铸机设备和浇注状况对其形成和扩展都有重要影响。通过金相显微镜、SEM、TEM和EDS等手段,研究了铸坯表层网状裂纹的形貌特点,认为此裂纹是连铸坯表面冷却不均匀而产生γ→α→γ反复相变,并伴有各种碳氮化物在晶界析出,连铸坯在外力(热应力、弯曲矫直应力等)作用下沿晶界开裂所致。  相似文献   
86.
杨素波  许立志 《攀钢技术》1997,20(3):26-30,37
介绍了国内外溅渣护炉技术的现状,结合攀钢采用提钒后半钢炼钢的特点,提出了攀钢转炉采用溅渣护炉技术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87.
介绍了炉气定碳法的原理、设备概要、测量精度及国内外使用炉气定碳法控制转炉冶为科点的方法和工业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8.
结合攀钢实际情况,在生产低合金钢时,出钢过程向钢包内加入高碱度精炼渣,出钢后加入调渣剂,并在LF炉补加少量高碱度精炼渣和0.30~0.60 kg/t铝丸;以及将精炼后钢包底部软吹氩时间延长至6 min以上,改善了钢中夹杂的去除条件,大幅度提高了钢水质量,钢中T[O]平均为14.69×10-6,[S]平均为0.007%,[N]<50×10-6,非金属夹杂中B、C类夹杂较少,A、D类夹杂多为0.5级.  相似文献   
89.
研究了140 t LD-LF-RH-CC流程冶炼超低氧钢时精炼过程铝脱氧钢中夹杂物的变化。试验钢出钢过程加足够的铝脱氧,以尽快降低钢液中溶解氧。为使Al2O3转变为钙铝酸盐夹杂,选用CaO-Al2O3精炼渣系,渣中含3.00%~8.42%SiO2。结果表明,精炼时钢液中夹杂物的变化趋势为:纯Al2O3→尖晶石夹杂→CaO-Al2O3-MgO复合夹杂物,炉渣中8.42%SiO2炉次夹杂物转变慢于3.00%SiO2炉次;当炉渣CaO/Al2O3为1.60时,钢中夹杂物大多转变为低熔点CaO-Al2O3-MgO复合夹杂。精炼渣的成分控制应为(%):55~60CaO,35~40Al2O3, 5~10MgO。  相似文献   
90.
介绍了攀钢120t转炉溅渣护炉研究中所进行的钒钛钢渣性质、钒钛钢渣成分选择、造渣工艺优化、降低终渣TFe含量、吹氮溅渣参数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