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40篇
电工技术   81篇
综合类   68篇
化学工业   102篇
金属工艺   57篇
机械仪表   94篇
建筑科学   40篇
矿业工程   59篇
能源动力   9篇
轻工业   40篇
水利工程   14篇
石油天然气   23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60篇
一般工业技术   76篇
冶金工业   37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6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1.
PG-HMI:一种基于互信息的特征选择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基于样本的互信息估计方法不能直接处理离散、连续属性混合的情况.本文给出一种能够直接处理混合属性的互信息估计方法(PG法).为了更好地考虑属性之间的关联,提出名为HMI的特征选择准则.结合PG互信息估计方法和HMI特征选择准则,给出一种新的特征选择方法(PG-HMI).实验结果验证PG互信息估计法的合理性及PG-HMI特征选择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12.
煤矿底板注浆加固或改造广泛采用水泥基浆液,而由于注浆材料和浆液性能的差异,在注浆实践中缺少对注浆材料的合理选配及浆液类型和配比的有效调控,致使超前注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针对上述问题,以邯邢矿区奥灰顶部注浆改造为背景,通过分析奥灰顶部宏、细观发育特征,结合当地注浆所用水泥、黏土和粉煤灰等注浆材料的粒径分布特征,对注浆材料进行了合理选配;考虑水灰比、水玻璃掺量、奥灰水化学类型、固相比等因素,对水泥基浆液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正交试验,得到了水泥基浆液物理力学性质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奥陶系灰岩顶部峰峰组七段岩层富水性和渗透性大于其上部峰峰组八段,细观空隙中数量占比以闭合裂隙和微张裂隙为主,均值分别为120μm和420μm,宽张裂隙和中张裂隙在裂隙面积中占主要比例,具有较好延展性;奥灰顶部注浆改造过程中可采用水泥-粉煤灰或水泥黏土浆液进行“垫底式”充填注浆,而后采用水泥浆液对微小裂缝和闭合裂隙进行升压注浆或劈裂注浆;水泥浆液、水泥-粉煤灰浆液、水泥-黏土浆液的凝结时间主控因素均为水玻璃掺量,水泥浆液黏度的主控因素为水玻璃掺量,水泥-粉煤灰浆液和水泥-黏土浆液黏度主控因素均为水灰比,水泥浆...  相似文献   
813.
通过向采煤工作面顶板充水含水层集中施工探(疏)放水钻孔,预先疏降覆岩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是顶板水害治理的主要手段,而疏水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水压、渗透能力、含水层厚度等)与疏水钻孔空间结构(钻孔倾角、深度、孔径等)是影响井下疏水钻孔涌水规律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充水含水层与井下疏水钻孔间的流态转化特征,研究了钻孔涌水量动态衰减规律,以COMSOL软件为模拟分析平台,提出采用无限元域方法把疏水含水层概化成无限无补给含水层、有限元三角四面体结构剖分模型,钻孔单元、钻孔孔壁概化成达西渗流溢出边界,以及以孔壁为域通过实时达西流速积分计算钻孔涌水量的工作面疏水钻孔涌水数值模型构建方法。以彬长矿区某采区首采工作面井下单降深似稳定流放水试验为背景,模拟得出疏水钻孔涌水达到似稳定状态时等水头面以疏水钻孔为中心呈"反漏斗"状态,模拟计算的钻孔涌水量衰变曲线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符合一阶单指数衰变数学模型。多场景模拟研究了不同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疏水钻孔结构参数影响下单疏水钻孔的涌水衰变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含水层初始水头、渗透系数增加,井下疏水钻孔峰值水量、似稳定水量呈线性增加趋势,对钻孔涌水似稳定周期影响不大;随...  相似文献   
814.
长江上游叙渝段航道尺度不足问题日益凸显,评估该段航道最大开发尺度对其建设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叙渝段实测水文地形数据,对稳定航深法中的河相关系参数和水深修正系数进行改进:基于2230 m3/s、12100 m3/s和20291 m3/s三级特征流量下的实测水位,获得了河相关系参数随流量的变化关系,朱沱站实测数据验证表明枯水期较可靠;引入断面形状系数,建立了水深修正系数随设计航道宽度的变化关系。基于改进后的稳定航深法计算叙渝段航道最大开发尺度,结果表明叙渝段通过航道整治能达到Ⅱ级航道3.5 m×100 m及Ⅰ级航道4.5 m×150 m的设计标准,向家坝下泄流量相对设计流量增加400 m3/s可提升航道水深0.39 m左右。所提的改进稳定航深法简化了航道最大开发尺度的计算过程,可为叙渝段后续的航道建设规划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15.
针对目前国内外汽车车身涂装工艺后缺陷识别自动化程度低,难以进行非接触高精度检测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二维视觉、三维视觉进行缺陷识别,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分类的方法.首先基于最大类间方差法和特征提取算法实现缺陷二维坐标的确定,算法受光照影响较小;其次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对黑胶、划痕、凸点等三种常见缺陷类型的分类;然后基...  相似文献   
816.
基于流体力学、热力学及电磁学等理论建立二维脉冲MIG焊熔池数学模型,在Fluent软件中通过用户自定义程序(UDF)添加模型所需的热源、动量源项以及定义材料的物性参数,对焊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各驱动力对脉冲MIG焊熔池行为的影响以及熔池在脉冲周期内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焊接过程中马兰戈尼力对熔池影响最大,其次为电弧压力,然后为电磁力,浮力影响相对较小。在各驱动力复合作用时,熔池表层的熔池形态以马兰戈尼力为主导,熔池内部以电磁力为主要作用力,造成熔池内形成了两种不同方向的环流。熔滴冲击力主要作用于熔池表层,对熔池内部影响较小。脉冲MIG焊高速摄像试验表明,实际熔池形态与模拟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熔池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17.
王皓  阮雨  邵安海 《变压器》2023,(1):64-68
本文中作者对一起500kV变压器冷却器系统交流接触器异常损坏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查阅冷却器控制回路图纸,发现控制回路中存在的寄生回路,会导致异源并列现象,从而引起交流接触器的损坏,并提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18.
热轧后的带钢表面会形成氧化铁皮,其中的FeO在卷取之后的冷却过程中会发生共析相变,形成由Fe与Fe3O4共同组成的共析组织。传统对FeO共析相变的研究,多集中在诸如化学成分、相变环境等因素对共析反应的定性分析上,但针对相变的具体进程却少有模型化的分析和计算。同时,由于实际生产中FeO的相变过程多是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发生,相变过程受到了不同时刻温度变化的叠加影响,这也加大了研究的困难程度。为此,以常见的普碳钢为例,首先使用同步热分析仪进行了不同温度及时间下氧化铁皮的等温结构转变试验,统计了30个试验节点下的共析组织在FeO中的体积分数,之后基于Johnson-Mehl-Avrami-Kolmogorov(JMAK)方程建立了FeO在等温过程下共析相变的动力学模型,通过试验数据求解其中的关键参数,得到了等温转变条件下FeO中共析组织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可直接绘制描述FeO共析转变的Time-Temperature-Transformation(TTT)曲线。在此基础上,结合Scheil可加性法则,建立了连续冷却过程中FeO的共析相变模型,通过计算...  相似文献   
819.
针对珊瑚混凝土强度低,脆性较大等缺陷,研究了不同掺量下的两种高强度FRP纤维增强材料(碳纤维CF、镀铜钢纤维CPSF)对珊瑚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破坏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F和CPSF的体积掺量为0.5%、1%、1.5%时,珊瑚混凝土的性能均有一定提升;相比CF,CPSF对珊瑚混凝土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最佳掺量为1.5%;过量的CF掺入会导致轴心抗压强度降低,但是CF对抑制裂缝的开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20.
现有复合冲击破岩效率的研究均未考虑轴向冲击和扭转冲击载荷相位差对于破岩效率的影响,为此,进行了复合冲击载荷相位差对破岩效率影响的研究。建立了轴-扭复合冲击钻具PDC钻头单齿破岩数值模型,分析了轴向和扭转冲击应力波不同相位差对钻齿侵彻深度、切削面下岩石损伤以及钻后形成岩屑形态及数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轴向和扭转冲击载荷等振幅条件下,当相位差为50%时,侵彻深度最佳,切削面以下岩石损伤的程度更为明显;当轴向振幅较大,相位差为75%时,对于岩体侵彻深度效果的提升最为明显,破岩效果最佳;相位差为100%时,侵彻深度较深,且钻齿波动较小,产生的岩屑颗粒较小。研究结论可为复合冲击钻具结构的优化和运动参数的调整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