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电工技术   8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7篇
建筑科学   15篇
矿业工程   3篇
轻工业   4篇
石油天然气   38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3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利用自主研发的FAD1210高精高效划片机,通过单因素试验法研究了装夹紧固方式、划片刀种类、切割水流量对K9光学玻璃划切性能的影响,且检测其崩边宽度及表面粗糙度来评价划切效果。结果表明:玻璃基板的紧固方式效果较好,UV膜次之,高温硅胶带较差;树脂结合剂划片刀划切玻璃的效果较理想,其崩边宽度较小、表面粗糙度较好,金属刀次之,电镀刀效果较差;切割水流量增大,玻璃崩边宽度和表面粗糙度逐渐减小,当切割水流量大于4.5 L/min时,划切效果趋于稳定。在玻璃基板紧固方式、树脂划片刀和切割水流量4.5 L/min的优化参数下划切K9光学玻璃,划切效果最佳,崩边宽度为5.8 μm,表面粗糙度Ra为10.5 nm。   相似文献   
52.
针对微小非球面光学透镜模具的纳米单点斜轴误差补偿磨削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比较传统的直交轴磨削法,提出微小非曲面光学模具的单点斜轴磨削方式,有效避免微细砂轮在加工微小非球面时发生干涉情况;采用单点恒定磨削方式提高微小非球面磨削的稳定性及精度。通过分析磨削区域内微细砂轮与微小非球面的干涉情况,从而合理计算并选用较高强度的微细砂轮。提出微小非球面误差补偿磨削策略,分析砂轮的对心误差(x轴向和y轴向)对形状精度的影响,采用法向残余误差补偿的方法对加工后的形状误差进行超精密补偿磨削。利用超精密磨床对口径为2 mm的超硬热压模具碳化钨材料的微小非球面进行纳米单点斜轴误差补偿磨削试验,经过三次超精密磨削及误差补偿循环,其形状精度PV从1 034 nm改善至146 nm,表面粗糙度达到Ra2.19 nm。  相似文献   
53.
对新区域、新层系页岩气的勘探需要使用露头样品开展储层评价,但基于风化后露头样品的孔隙结构去评价地下页岩的孔隙系统则存在着不确定性,并且目前对于风化作用是如何改造页岩孔隙的机理认识也尚不清楚。为了明确风化作用对黑色页岩孔隙的影响,选取湘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不同风化程度的露头样品与井下岩心样品,应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以及气体吸附技术开展孔隙综合表征与对比分析,进而探讨风化作用对黑色页岩孔隙的改造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露头页岩的碳酸盐矿物/长石溶蚀孔、黄铁矿晶间孔、有机质孔以及矿物基质裂缝较地下页岩更为发育;②随着风化程度的增高,页岩孔隙度增大,比表面积先减后升;③页岩岩石矿物风化作用具有先后顺序,不稳定矿物溶蚀与黄铁矿氧化最先发生,随后有机质被氧化,最后为基质矿物的松散破碎;④页岩风化程度可分为微、中、高3级,微风化页岩的次生孔隙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矿物与长石的溶蚀以及黄铁矿的氧化,孔隙度最高可达12%,中等风化页岩有机质大量被氧化,孔隙度可达30%,高风化页岩主要发生黏土等基质矿物的松散化,微裂缝逐渐发育直至岩石破碎。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露头研究在页岩气储层评价中的应用,可以为页岩气新区域、新层系的勘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4.
介绍了采用高频C—V测试技术对快速热氮化的SiO_xN_y膜电荷特性进行的测试研究及实验结果分析。分析表明,采用氮化后再氧化处理是减少快速热氮化的SiO_xN_y膜中固定电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5.
因邻区侏罗系有油气发现,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洪德区块成为了新的勘探目标。以洪德侏罗系延安组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地震和试井资料,开展了沉积体系、构造和古地貌研究,分析了古地貌、构造和沉积储层对延安组油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延安组与延长组间存在3个局部不整合面,分别介于富县组和延长组、延(延安组)10油层组和延长组及延9油层组和延长组之间。前侏罗纪古地貌可划分为5类单元,分别为古河谷、河间丘、古阶地、斜坡带和低残丘。其中,斜坡带和低残丘利于成藏;古阶地及古河谷的延10油层组也具有一定成藏潜力。此外,多支沟交汇且经河水反复冲刷的坡嘴位置,砂体泥质组分含量低,也利于成藏。油藏可见明显的油顶及油-水界面。断裂带与砂体走向在平面上互相切割;断层上盘利于成藏,而下盘因无有效封闭遮挡,往往不利于成藏;正断裂较逆断裂更容易成藏。优质沉积储层是延安组成藏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基于古地貌、构造及沉积储层三级控藏要素组合,提出了适用于洪德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成藏的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56.
依据渝东南—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露头、岩心、薄片和扫描电镜下裂缝系统的观察描述、特征参数和对应样品分析测试数据,深入分析并探讨了牛蹄塘组页岩裂缝的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及其对页岩含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中发育不同类型的宏观裂缝和微裂缝,宏观裂缝以构造缝为主,主要为高角度的剪切缝、张剪性裂缝、压扭性裂缝及低角度滑脱缝;微裂缝主要为非构造成因的层间缝、粒间缝和粒内缝。岩心中宏观裂缝大部分被充填,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泥质及黄铁矿。裂缝的发育主要受构造应力及构造部位、有机质含量、矿物成分及含量、岩性与岩石力学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构造因素是裂缝发育最主要的控制因素,脆性矿物与有机质含量对页岩岩石力学性质与裂缝的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在良好保存条件下,裂缝的发育对牛蹄塘组页岩含气性与渗透性均具有贡献,而对渗透性的改善是其最主要的贡献。压扭与滑脱性裂缝缝面糜棱状矿物内部孔隙、裂缝发育,有效改善了页岩的孔渗能力。裂缝中方解石、石英等充填物内部发育开启的次级裂缝和溶蚀孔缝亦增加了充填裂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7.
以川东南JY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与黔东南TX1井牛蹄塘组为例,依据矿物学、有机地球化学、孔隙结构、甲烷吸附性、岩石力学和裂缝发育特征等对页岩储层发育特征进行系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龙马溪组储集空间以迁移有机质(固体沥青)内部有机孔为主,孔径较大,可达微米级;牛蹄塘组有机孔发育程度低,有机孔径普遍小于30 nm,碎粉状有机—无机矿物粒间孔为重要储集空间,裂缝发育程度高,孔隙结构更为复杂,甲烷吸附/解吸能力更强;五峰组孔隙与裂缝发育规模介于龙马溪组与牛蹄塘组之间。(2) TOC含量与脆性的分段式关系使储层孔隙与裂缝发育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当w(TOC)<6%时,五峰组—龙马溪组与牛蹄塘组TOC含量、脆性、有机/无机孔与裂缝协同发育;当w(TOC)>6%时,牛蹄塘组塑性增强使裂缝总量降低,但具有擦痕面的滑脱和压扭/张扭性裂缝数量增加,裂缝有效性与储集空间得到显著改善。(3)龙马溪组、五峰组和牛蹄塘组代表不同地质条件下储层演化的阶段性特征:随热演化、成岩和构造(与泄压)作用的增强,有机孔规模逐渐降低,孔隙结构趋于复杂,甲烷吸附/解吸能力增强,无机孔与裂缝对储集空间贡献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58.
四川盆地东南部是中国石化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勘探的主战场,钻井受工程技术约束目前深度主要集中在小于4 500 m的深层,大于4 500 m的超深层尚未取得实质性勘探突破。构造类型是该地区页岩气藏局部深度差异的主控因素,同时也是保存条件和工程技术条件的重要控制因素,开展页岩气藏构造类型划分和特征研究,查明该地区页岩气藏深度分布的整体特征对后续勘探评价与部署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将研究区深层页岩气藏划分为盆缘背斜型、盆缘斜坡型、盆内高陡型和盆内向斜型4种主要类型,明确了不同类型深层页岩气藏的特征和主要勘探目标。盆缘背斜型的阳春沟、新场西部、丁山、林滩场、桂花,以及盆缘斜坡型的新场东部、东溪东部、良村北、永乐-古蔺等目标最为有利。构造类型对储层含气性及产量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控制作用具有盆缘背斜型>盆缘斜坡型>盆内高陡型的特征。同时构造类型还控制着深层页岩气的深度分布特征以及工程改造的效果和资源分布特征,其中改造效果较好的3 500~4 500 m深层主要分布在盆缘背斜型和盆缘斜坡型,但其资源量占比相对较小,深度大于4 500 m的超深层在4种构造类型中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59.
饲料抗生素的滥用使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同时降低了畜禽产品的品质。为了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替代产品的研究与应用引起了广大研究者和饲料生产厂家的重视。阐述了无抗饲料添加剂的分类、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饲料减抗、替抗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中国陆相页岩油研究进展与关键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资源丰富,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限于陆相盆地特殊复杂的地质条件,陆相页岩油的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不够明确,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充分调研国内外以细粒沉积、烃类赋存以及流体运移为重点研究页岩油的最新进展,结合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进展,对比总结了陆相和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