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2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10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2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光学显微镜(OM)、附带能谱仪(EDS)的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显微硬度计等方法,研究过共晶Fe-Cr-B-C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铸态Fe-Cr-B-C合金的宏观硬度为66 HRC,冲击韧性达到6.4J/cm~2;该合金组织由板条马氏体基体和(Fe,Cr)_2(B,C)、(Fe,Cr)_3(B,C)、(Fe,Cr)_(23)(B,C)_6硬质相组成,硼碳化物主要呈长条状、块状、鱼骨状、蜂窝状及菊花状分布。经960℃退火2h后,合金的宏观硬度降低为52 HRC,冲击韧性减少到2.6 J/cm~2;基体转变为铁素体,且固溶的Cr、B含量减少;长条状和块状的初生(Fe,Cr)_2(B,C)大量溶解,生成连续网状分布的共晶组织和二次硼碳化物。  相似文献   
4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研究了YL-7000G烟机叶片涂层脱落的问题。结果表明:低温硫腐蚀导致涂层脱落是涂层失效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长城号涂层在烟机运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3.
分析了刷镀技术的局限性及其原因。介绍了耐腐蚀,高堆积,难镀基面和装饰及功能性材料等的涂层方法,以及复合涂层中各层的作用,功能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4.
45.
同步环等离子喷钼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汽车同步环喷钼工艺。探讨了等离子喷钼原理、特点及相关工艺的选择。  相似文献   
46.
为改善磁悬浮列车闸片的制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同时降低生产成本。采用超音速喷涂工艺,在磁浮列车制动用闸片基体表面分别制备了WC-12Co和Cr_3C_2-25NiCr两种硬质涂层。硬质涂层的性能不仅与硬质相晶粒的大小有关,而且还与相组成及相转变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氧氮分析仪、万能试验机和显微硬度计等测试表征方法,分别对涂层的显微组织、氧化物含量、结合强度和显微硬度等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探究。从热力学的角度出发,对涂层中碳化物的生长条件及相变过程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在本工艺参数条件下,超音速喷涂制备的WC-12Co和Cr_3C_2--25NiCr硬质涂层显微组织致密,孔隙率小于1%,涂层中的氧含量分别为0.78%和1.25%,平均结合强度分别为75.2 MPa和73.8 MPa,平均显微硬度分别为1355.8HV_1和1160.5HV_1。因此,通过材料设计的热力学分析,优化喷涂工艺,有利于高性能硬质陶瓷涂层的研制。  相似文献   
47.
通过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了MoSi2结构材料,研究了热等静压对MoSi2构件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涂成形件主要由MoSi2、Mo5Si3、Mo3Si和Mo组成,呈典型的层状结构特征,内部孔隙和裂纹较多.粉末部分氧化造成硅元素挥发,导致材料出现贫硅现象,使成形件内部存在富钼相.热等静压处理后,MoSi2构件内部孔隙、缝隙减小,致密化效果明显.经1 600℃处理后,MoSi2构件的密度达到6.29 g/cm3,较处理前提高了5.0%;同时其显微硬度也有一定升高.  相似文献   
48.
采用等离子喷涂成形结合热等静压技术制备内径8mm、长30mm、壁厚16.5mm的钨喉衬,测试喉衬在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车条件下的抗热震烧蚀性能.结果表明等离子喷涂成形钨喉衬为典型的柱状晶层片结构,致密度仅为85.6%;经二步热等静压处理后,喉衬样件仍为层片结构,层片间微观缝隙及大部分孔隙消失,致密度提高至96.7%;地面试车实验后,钨喉衬整体结构完好,未出现炸裂和破碎现象,具有良好的抗冲刷和耐烧蚀性能,其线烧蚀率仅为4μm/s.经SEM和XRD等检测发现,喉部以机械剥蚀为主,以熔化烧蚀及热化学烧蚀为辅,其烧蚀程度最为严重;收敛段为机械剥蚀和热化学烧蚀,其烧蚀程度次之;而扩散段则发生热化学烧蚀,其烧蚀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