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7篇 |
免费 | 119篇 |
国内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38篇 |
综合类 | 44篇 |
化学工业 | 73篇 |
金属工艺 | 38篇 |
机械仪表 | 73篇 |
建筑科学 | 143篇 |
矿业工程 | 28篇 |
能源动力 | 39篇 |
轻工业 | 79篇 |
水利工程 | 77篇 |
石油天然气 | 25篇 |
武器工业 | 2篇 |
无线电 | 16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4篇 |
冶金工业 | 29篇 |
原子能技术 | 29篇 |
自动化技术 | 1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71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58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57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51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CO2增能压裂与常规水力压裂相比,具有压后增能、返排迅速、对储层伤害小以及单井产能高等优势,在非常规油气藏高效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优化CO2辅助增能压裂过程中气体的注入时机,通过多孔介质气体扩散微观数值模拟、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等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研究了不同注入时机下CO2波及范围及地层压力分布规律,对比了不同储层物性及CO2注入速度对CO2增能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CO2前置注入井筒附近含水饱和度低,CO2伴注井筒附近含水饱和度高,CO2前置注入扩散进入深部地层的CO2量比CO2伴注增加了约50%,深部地层压力上升更多;2)储层物性对CO2增能效果有一定影响,CO2注入过程中,随着孔隙度、渗透率由1%和0.003 mD变为10%和0.01 mD,地层压力进一步上升,最大地层压力可增加约8 MPa; 3)在近井筒地带... 相似文献
32.
短波天线不仅要求超宽带(3~30 MHz),并且由于存在尺寸庞大的难题,对天线的小型化和结构简洁有苛刻要求.提出了一种金属线结构的新型单极子短波天线,结构简洁,通过分形辐射振子和T型馈电结构获得超宽工作频带和小型化性能,同时还能够调整天线姿态实现全向或定向辐射,以及一定程度上改变天线波束指向仰角.为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加... 相似文献
33.
34.
基于极小建筑空间的特殊性,提出一种针对极小建筑空间环境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主观综合性评判方法。研究借助胶囊公寓的实地调研和1∶1示范性微建筑的空间体验试验,通过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等专家调查法得出基于人体5种感知的极小建筑空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得出各层次因子权重,建立极小空间环境多维评价模型。通过在1∶1示范性微建筑中的主观满意度测评,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计算过程简单、实用性强,能够明确且详尽地反映极小建筑空间环境的品质。 相似文献
35.
为了改善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现状,文章整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出了基于云平台的高校实验室智慧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框架。该系统运用混合云架构提供处理数据所需的高效计算能力与存储能力;通过集成和分析实验室环境、实验室人员轨迹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建立实验室应急管理智库。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实验室智慧应急管理系统具有易燃易爆气体扩散与事故演变模拟、预测预警、应急评估等功能,并且支持实验室应急演练和应急决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实验室应急管理的智能化,实现实验室事故感知、预警、处理等全过程动态管理和控制,有助于提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6.
37.
38.
轧辊是轧钢机上的重要零件,每年服役失效后的大修或维修大大影响生产效率、浪费资源乃至经济效益。通过对轧辊的服役损伤行为研究,探讨不同失效模式下的失效机制。结果表明:轧辊服役损伤失效行为主要有剥落、裂纹、断裂,各损伤失效机制均主要为制造、使用以及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剥落是由于局部大应力和升温,微裂纹产生于次表面并扩展形成剥落坑;裂纹是热循环应力及塑性应变等因素作用的结果;断裂大多是承受较大外载荷作用,并在轴颈应力集中处或内部近表面缺陷处发生的失效。针对轧辊的不同失效机制分别进行工艺改进和制定合理的检修周期,采用科学有效的检测手段,为有效使用轧辊、提高轧辊使用寿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目前单晶叶片工程应用中出现的由应力集中以及缺陷引起的两类典型失效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目前单晶叶片工程应用研究上解决这两类失效问题的途径。分析认为:单晶叶片室温振动疲劳失效对应力集中敏感,因此在结构设计要充分考虑应力集中对振动疲劳失效的影响,优化单晶叶片室温振动疲劳方法,或建立合理可靠的高温振动疲劳试验方法;再结晶和小角度晶界缺陷对单晶叶片的失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又制约着叶片的合格率,要从工程应用的角度,通过优化工艺和制定合理的缺陷检测或控制标准,使得单晶叶片得到最优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