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25篇
机械仪表   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冶金工业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EBSD技术开发了一种残留奥氏体(以下简称残奥)形态、尺寸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结合XRD法对QP钢中残奥的机械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变形的初期,QP钢残奥的机械稳定性首先受其碳含量的影响,碳含量越低,残奥的稳定性越差。在变形的初期这部分含碳量低的残奥会首先发生马氏体转变。在QP钢变形的不同阶段,各种尺寸、各种形态的残奥的稳定性会发生变化。QP钢中长宽比大于5的残奥的稳定性最差,在拉伸变形的初期这部分残奥会优先转变成马氏体,相对转变量超过47%。尺寸过小或过大的残奥都不是很稳定,在拉伸的初期就容易发生马氏体转变。  相似文献   
42.
介绍了热分析技术,并利用该技术对宁东烟煤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燃烧和热分解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宁东烟煤的燃烧是一个分阶段进行的氧化放热过程.且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煤样的着火点、最大燃烧速率以及完全燃尽所对应的温度随之升高;但升温速率对初挥发分初析温度影响不太显著.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煤样最大热分解速度所对应的温度逐渐升高;而升温速率对煤样热解产物初析温度和最大热分解速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3.
介绍了内耗测量技术的原理,并采用内耗仪对Q345钢和22A钢进行内耗测量。结果表明:内耗测量法可快速判定钢铁材料中固溶碳、氮原子的存在及含量;随着冷却速率的降低不同热处理态的Q345钢固溶碳含量增加,SK(Snoek)峰峰高逐渐增大而SKK(Snoek-K9ster-Ke)峰峰高相应减小;在22A钢内耗曲线上可观察到明显的固溶碳、氮原子作用的SK峰、B峰和SKK峰。  相似文献   
44.
The interracial fracture energy G, which includes the effect of residual stress, was deduced for Ni films on titanium and stainless steel substrates based on the energy-balance argument and the numerical method for the work expenditure Gdb of Moidu et al. The estimated interracial fracture energies G are independent of the film thickness, the peel angle and the residual stress. The value of G for Ni films on a stainless steel substrate is about 5.47-6.08N/m for various peel angles θ, while 5.33-6.72 N/m for Ni films on titanium substrate with various film thickness h. The effect of the residual stress on the peel strength P/b wa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5.
用离子束辅助磁控溅射和离子束溅射共沉积的方法分别在TiN、CrN扩散阻挡层上沉积了Cu-Cr合金膜.用滚动接触疲劳实验评价结合强度,结果发现:扩散阻挡层可明显提高结合强度;CrN上的Cu-Cr膜的结合强度最高;高能离子轰击得到的Cu-Cr合金膜具有更宽的过渡层而具有更高的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46.
利用金相、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X射线衍射(XRD)和磁性法等手段对 X90管线钢中夹杂物、显微组织、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形貌及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分析冲击和拉伸试验前后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研究了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 X90管线钢中的夹杂物不严重,主要为 D类球状氧化物夹杂; X90管线钢的显微组织以板条贝氏体为主,也含有少量的粒状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X90管线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不稳定,在冲击和拉伸试验时发生马氏体转变。  相似文献   
47.
借助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测试手段研究了DP590双相钢不同工艺下的显微组织与微观织构。结果表明,从热轧、冷轧到连退过程组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热轧态的块状铁素体和少量珠光体组织转变为退火态的铁素体和少量的马氏体,晶粒尺寸由8μm细化至6μm。从热轧、冷轧到连退过程织构同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工艺过程的进行,旋转立方织构逐渐减弱,但减弱幅度不大,相应的(001)<110>晶粒逐步减少;不利于深冲性能的α织构先增强后减弱,其最强组分(112)<110>的取向密度在冷轧阶段达到最大值,相应的(112)<110>晶粒先增加后减少;有利的γ织构逐渐增强,其最强组分(111)<112>的取向密度在连退阶段达到最大值,相应的(111)<110>晶粒和(111)<112>晶粒均逐步增加,但(111)<112>晶粒要多于(111)<110>晶粒。  相似文献   
48.
为了研究S460ML钢中铌、钛的应变诱导析出行为,在变形温度为900~1 000℃、应变速率为0.1~5.0 s~(-1)、变形量为10%~50%和弛豫时间为0~15 min条件下利用热模拟试验机进行了应变诱导析出试验,通过物理化学相分析方法对不同试验条件下铌、钛的析出量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透射电镜对铌、钛析出相的形态及尺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弛豫时间的增加和变形温度的降低,铌、钛应变诱导析出率增加;增大变形量不仅可以使应变诱导析出发生的时间提前,还可以提高铌、钛应变诱导析出的总量;降低应变速率也可以使应变诱导析出提前发生,但对铌、钛应变诱导析出的总量影响不大;随着变形量增加、弛豫时间延长、温度降低,析出相的平均尺寸减小。  相似文献   
49.
借助热模拟试验机、物理化学相分析与透射电镜(T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含铌钢中铌的应变诱导析出行为,并探讨了应变诱导析出与总析出的关系。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析出相的含量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随着弛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此外,应变诱导析出并非总析出,若要准确计算和分析应变诱导析出,就必须从总析出中扣除温度变化引起的析出,由此得到的应变诱导析出规律才更为真实。  相似文献   
50.
采用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Gleeble 2000D型热模拟试验机和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Gleeble 1500型和Gleeble 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进行了动态再结晶、静态再结晶和相变比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Gleeble 2000D型热模拟试验机测得的静态再结晶曲线存在波动和形态异常现象,但其与Gleeble 1500型和Gleeble 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测得的动态再结晶和静态再结晶试验规律一致;无论是动态相变还是静态相变,采用Gleeble 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测得的相变温度均高于Gleeble 2000D型热模拟试验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