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0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93篇
电工技术   206篇
综合类   111篇
化学工业   159篇
金属工艺   100篇
机械仪表   108篇
建筑科学   143篇
矿业工程   34篇
能源动力   160篇
轻工业   242篇
水利工程   54篇
石油天然气   44篇
武器工业   53篇
无线电   15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6篇
冶金工业   1397篇
原子能技术   33篇
自动化技术   24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92篇
  1997年   233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37篇
  1976年   106篇
  1975年   9篇
  1974年   7篇
  197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如何对加速度达40g的弹射物进行冲击试验是一个技术难题.为此提出了一种能简单完成冲击试验的气压蓄能试验装置,并阐明了试验系统的基本原理,讨论和解决了试验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针对特定条件确定了试验装置的主要参数,提出了可行的制动方案,为高加速度弹射物的冲击试验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2.
乐俊超 《净水技术》2021,40(z1):99-103,175
针对南京市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循环冷却水硬度高、循环管道及冷却塔材料表面结垢严重的问题,开展循环冷却水的硬度控制小试试验,并进行生产化试验.采用加药絮凝沉淀法考察了Ca(OH)2、NaOH、阻垢剂、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等药剂对循环冷却水硬度试验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只添加Ca(OH)2或共同添加Ca(OH)2、阻垢剂相比,将Ca(OH)2替换为NaOH后,循环水硬度去除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只投加NaOH相比,组合投加NaOH和阻垢剂时,废水硬度由800.8mg/L降至260.26 mg/L,去除率达67.5%.通过在南京某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生产化试验后,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调节NaOH和阻垢剂用量,可以很好地实现现场循环水硬度去除率为50%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3.
鄢龙家  王琴  刘力  乐意 《化学试剂》2022,44(1):52-58
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亚胺结构片段的新型喹唑啉酮衍生物,最终的15个化合物结构经1HNMR、13CNMR和HR-MS确证,并评价了它们对野生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wt)和两种人癌细胞株(A549、HepG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活性,特别是化合物(E)-2-((4-((3,4-二氟亚苄基)氨基)苯氧基)甲基)-3-甲基喹唑啉-4(3 H)-酮对EGFRwt激酶的IC50达到0.037μmol/L,对A549和HepG2两种肿瘤细胞的IC50值优于吉非替尼。  相似文献   
104.
耐张线夹的压接质量直接关系输电线路的安全.通过设计相应检测工装、改良检测设备等措施,成功利用数字射线(DR)技术,对耐张线夹的压接质量进行了检测,既满足了相关标准的要求,又提高了检测效率,为输电线路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5.
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将蛛丝蛋白(Ss)和美洲大蠊提取物(PAE)分别负载于纳米纤维的壳层与核层。随着Ss的增加,纤维直径从350 nm降至280 nm,核层直径由120nm升至140 nm,壳层厚度由115 nm降至70 nm。Ss的加入使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亲水性,纳米纤维膜的拉伸强度可达到4.31 MPa,溶胀率可达到150%,水蒸气透过率可达到1834 g/(m2?24h),水接触角减小到 32.7 ?。纳米纤维膜核壳结构能够有效抑制药物突释,实现药物长效释放,7天内药物释放可达77%;纳米纤维膜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生长,促进细胞增殖,相较于未负载Ss的纳米纤维膜,负载20%Ss的纤维膜的细胞增殖效果提高25%,说明Ss和PAE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能够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电潜泵+毛细管泡排复合工艺在纳59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59井为蜀南气矿纳溪采气作业区的电潜泵排水采气工艺井,天然气剩余地质储量为1.48×10^8m^3。2006年8月对该井电潜泵进行检泵作业,由于地层压力降低,井筒带液能力下降,气井一直未能复产。为此,针对纳59井的生产情况,结合现场应用的经验,开展了电潜泵+毛细管泡沫排水采气复合工艺试验,使该井顺利复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该复合工艺对有水气藏后期开发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提高龙岗地区固井质量的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龙岗构造部分井出现固井质量不稳定,影响下部钻进和勘探开发进度。井身质量、流体性能、注替工艺、顶替效率等成为影响固井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固井施工作业中如何处理好顶替效率、压力关系、防止漏失是固井施 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介绍了影响该地区的固井质量的因素,固井技术措施及认识。  相似文献   
108.
油田压裂作业污水预处理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压裂返排液中化学药剂成分较多,具有高黏度、高稳定性等特点,开展了室内试验,通过分析返排液特性研究高效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在30℃左右的常温,并停留作用时间24h时,选用质量分数0.1%的低温型破胶剂,破胶液黏度可保证在1.5mPa.s以内,破胶后残渣含量<0.15%。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现场,制定出压裂返排液预处理工艺流程,对实际处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9.
数值试井就是试井问题的数值求解,模拟出无法用解析解表达的复杂油藏和流动阶段,使得解释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解释结果更加准确。数值试井在直井中已经有了较好的应用,在水平井中应用时要注意与直井参数的正确设置。从本例来看,数值试井在水平井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由于数值试井解释时,多解性增加,因此必须与地质条件进行很好的结合,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0.

Cold plates, devices used for the thermal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consist of a fluid flow space that is bounded by metallic walls. The fluid passages are designed to optimize the heat extraction from the electronic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cold plates in which both the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experience periodic variations in the streamwise direction. The motivation for the work was to devise a methodology for dealing with problems that are highly complex and also computationally demanding. The first goal of the work was to transform the combined problems of fluid flow and conjugate heat transfer into one in which the wall heat transfer can be solved separately. The decoupling was achieved by first focusing on the solution of the full conjugate heat transfer problem for a portion of the periodic array. From this soluti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were extracted and subsequently employed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wall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for the entire cold plate. The second focus was the development of enhancements of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cold plates. Consideration was given to manufacturing as well as thermal and fluid flow iss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