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88篇
  免费   6281篇
  国内免费   4014篇
电工技术   4192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6894篇
化学工业   11054篇
金属工艺   3855篇
机械仪表   4466篇
建筑科学   4911篇
矿业工程   1623篇
能源动力   1900篇
轻工业   6342篇
水利工程   1451篇
石油天然气   2785篇
武器工业   545篇
无线电   8525篇
一般工业技术   7516篇
冶金工业   6450篇
原子能技术   979篇
自动化技术   10894篇
  2024年   215篇
  2023年   759篇
  2022年   1452篇
  2021年   2046篇
  2020年   1622篇
  2019年   1456篇
  2018年   1559篇
  2017年   1795篇
  2016年   1784篇
  2015年   2486篇
  2014年   3353篇
  2013年   4051篇
  2012年   4805篇
  2011年   5175篇
  2010年   4900篇
  2009年   4833篇
  2008年   4826篇
  2007年   4636篇
  2006年   4537篇
  2005年   3810篇
  2004年   3146篇
  2003年   2834篇
  2002年   3392篇
  2001年   2955篇
  2000年   2007篇
  1999年   1545篇
  1998年   1877篇
  1997年   1355篇
  1996年   1063篇
  1995年   814篇
  1994年   640篇
  1993年   543篇
  1992年   297篇
  1991年   255篇
  1990年   224篇
  1989年   171篇
  1988年   167篇
  1987年   140篇
  1986年   87篇
  1985年   105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54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21篇
  1977年   117篇
  1976年   240篇
  1975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蜡晶形态结构对原油降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不同条件下蜡晶的形态变化,对蜡结晶过程中的结构、分布状态和生长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气相色谱分析了用52#、62#、80#蜡配制的模拟油中蜡的碳数分布,考察了凝点与蜡含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沥青质、胶质和大分子降凝剂(PPD)对模拟油降凝、降粘的影响,为改善原油流动性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蜡晶的微观形态结构、蜡在油中的溶解性能以及降凝剂的降凝作用与模拟油中蜡的碳数分布密切相关,只有当降凝剂分子结构与油中蜡的结构匹配时,才能达到理想的降凝效果。通过实验确定了模拟油降凝时的临界蜡含量为40%(质量分数),大于该临界值后,凝点随着蜡含量的变化幅度将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42.
基于mobile agent的分布式网络自管理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楠  赵宏 《通信学报》2003,24(3):130-138
为了解决大规模、异构网络环境下基于“管理员密集”的传统网络管理模式带来的低效率和高出错率问题,提出了一种网络自管理模型,从网络管理的自动初始化和动态自管理两个方面实现对网络自动、自主、自适应的管理;提出了管理定位服务这一关键技术,在多个管理站协同工作的分布式网络环境中为设备自动定位出合适的管理站及初始的管理任务;采用可伸缩的分布式体系结构,适应了大规模网络的规模可变性等特点;基于mobile agent的管理框架进一步提高了管理的自适应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43.
为了便于开采和集输环烷基原油,需要在其中混入一定量的石蜡基原油。加工环烷基原油的轻质和中质润滑油产品低温性能对石蜡基原油的混入非常敏感。为了保持产品的低温性能,对按不同比例混入石蜡原油的环烷基原油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验,对不同比例的混合油进行实沸点蒸馏得到的轻质和中质馏分的物理性质进行了测试分析,确定了混入量对环烷基原油产品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4.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CO2气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油气钻探中发现了高含CO2气的天然气气藏。对CO2气稳定碳同位素、伴生稀有气体氦和氩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福山凹陷CO2气稳定碳同位素偏重,(13CCO2为-5.01~-10.08‰,绝大多数样品大于-7.0‰,为无机成因CO2气特征;伴生稀有气体氦同位素3He/4He值为(4.74~5.03)×10-6,R/Ra值为3.38~3.59;伴生稀有气体氩同位素40Ar/36Ar值为1881~2190,也显示出幔源或壳幔混合CO2气的特征。综合判定认为,福山凹陷CO2为壳幔混合成因。始新统流沙港组岩浆岩体分布特征与CO2气藏分布范围基本一致,也表明幔源-岩浆可能是福山凹陷CO2气的主要来源。与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其它地区如珠江口盆地西部、琼东南盆地东部CO2气成因一致,都为幔源-岩浆来源,或壳幔混合来源。  相似文献   
45.
四川盆地及邻区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海槽的深水沉积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四川盆地及邻区广元-旺苍、城口-鄂西、开江-梁平海槽是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P3-T1f)的深水碳酸盐沉积区。该区上二叠统上部大隆组是硅质岩、硅质泥岩、硅质灰岩组合,含放射虫、有孔虫等化石,厚125—29.0m,为海槽裂陷期凝缩沉积。三叠系飞仙关组下部为远洋沉积的暗色泥岩、微晶碎屑灰岩和重力流沉积的浊积岩、角砾灰岩组成的深水碳酸盐沉积,厚50.0~300.0m,是裂陷期后的海槽充填沉积。海槽相区沉积在晚二叠统世末达到最大海泛面沉积了大隆组。海平面缓慢下降期沉积了补偿充填性质的飞仙关组深水碳酸盐岩。海槽相区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深水沉积物的有机碳平均值高达6.21%,是良好的烃源岩。但在海槽相区上二叠统不发育生物礁,飞仙关组缺乏鲕粒岩。  相似文献   
46.
论文指出了文献[1]中的零知识证明协议在公钥参数选取上的安全漏洞,并从求解离散对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证明。然后吸取了DSA数字签名算法中安全密钥选取高效简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比Schnorr身份识别方案快1/3的简单、安全、高效的零知识证明身份识别方案。  相似文献   
47.
从师德和法律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入手,剖析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负面行为,这些行为中有违反 道德和违反法律之分.在加强师德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法治教育,应该知道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 务,你首先是个好公民,你才可能是个好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师德教育,守法是基础.  相似文献   
48.
层序单元体系域划分及勘探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体系域是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在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中,勘探家们极为重视低位体系域。但体系域的成因意义、是否有不同级别层序的体系域以及如何划分,在实际工作中认识不一致。结合勃海湾盆地的勘探实例,分析体系域的成因机制、组合特征和勘探规律,认为:体系域是基准面变化等因素作用的产物,不同级别的层序都发育着与其对应的体系域:一般情况下,三级层序对应的体系域单元与含油气层的规模相匹配,但四级层序对应的体系域才是隐蔽油气藏赋存的有利部位。图5参6。  相似文献   
49.
改性乳化沥青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  韩冬 《石油沥青》2006,20(5):1-6
综述了改性乳化沥青的发展及应用概况,重点讨论了改性乳化沥青的生产、制备工艺、稳定性影响因素,并对国内外改性乳化沥青的应用情况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50.
Routing Correlated Data with Fusion Cost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routing algorithm called minimum fusion Steiner tree (MFST) for energy efficient data gathering with aggregation (fus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Different from existing schemes, MFST not only optimizes over the data transmission cost, but also incorporates the cost for data fusion, which can be significant for emerging sensor networks with vectorial data and/or security requirements. By employing a randomized algorithm that allows fusion points to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nodes' data amounts, MFST achieves an approximation ratio of 5/4log(k + 1), where k denotes the number of source nodes, to the optimal solution for extremely general system setups, provided that fusion cost and data aggregation are nondecreasing against the total input data. Consequently, in contrast to algorithms that only excel in full or nonaggregation scenarios without considering fusion cost, MFST can thrive in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