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0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71篇
电工技术   121篇
综合类   199篇
化学工业   404篇
金属工艺   148篇
机械仪表   134篇
建筑科学   123篇
矿业工程   99篇
能源动力   73篇
轻工业   148篇
水利工程   49篇
石油天然气   140篇
武器工业   26篇
无线电   247篇
一般工业技术   331篇
冶金工业   223篇
原子能技术   22篇
自动化技术   23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1.
结合图理论及社交网络分析,将服务之间的互操作关系引入服务计算的过程中,构建一种基于服务关系的服务网络.提出服务网络的概念,分析服务之间的4种交互关系及特点,详细讨论服务网络中基于服务关系的服务组合优化问题.应用图模型将服务网络中服务路径选择问题转化为图论中多目标路径优化选择问题,通过具有良好交互的服务节点构建数学模型,以最少成本代价为目标,应用改进蚁群系统算法寻求最优路径.实验结果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42.
提出了一种可以改善反射式彩色液晶显示视角的微锥结构膜。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光从微锥的底部人射时,该膜起到准直作用,当光从微锥的顶部入射时,该膜起到散射作用。利用微锥膜可显著改善反射式干涉滤光膜的视角依赖性。由于微锥膜的作用不依赖了液晶盒结构,所以,可对多种结构的反射式彩色液晶显示有效。  相似文献   
43.
采用MEMS技术制作了静电驱动的扭臂结构8×8光开关阵列,主要包括上下电极的制作.利用硅在KOH溶液中各向异性腐蚀特性及(110)硅的结晶学特点,在(110)硅片上制作出8×8光开关微反射镜上电极阵列,考虑到在腐蚀时微反射镜有很大的侧蚀,对开关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偏一定角度的(111)硅片上制作了倾斜的下电极.整个开关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开关寿命大于1000万次,开关时间小于10ms.  相似文献   
44.
本文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对电子应用产品的防电击试验进行了简介和分析,指出了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5.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砂砾岩储层致密化成因及其与晚期油气侵位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合理地解释。为此,以渤中凹陷西南部地区古近系砂砾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利用物性、热史、包裹体等分析资料,确定油气首次成藏时间、划分油气充注期次、恢复成藏期储层物性,进而模拟压实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并结合包裹体、铸体、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实验手段明确油气侵位关系,分析石英加大、黏土矿物转化、碳酸盐胶结等关键致密化作用发生的序列,探究储层致密化作用机理及其与油气充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深层砂砾岩油气充注至少可分为3期,早期包裹体为重质油,晚期包裹体气油比高;②首次油气充注期为距今5Ma,储层埋深介于2500~2800m,以中孔、中渗储层为主,储集物性较好,成藏后盆地快速沉降、充填,上覆地层增加厚度超过1 000 m;③首次油气充注后砂砾岩进入成岩快速演化期,埋深介于2 500~3 200 m,是砂砾岩快速压实阶段,石英加大在油气充注后经历了两期强烈发育,减孔作用明显,压实减孔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重要机制;④埋深介于2 500~3 500 m为该区黏土矿物快速转化区间,花状及丝发状伊利石极其发育,对渗透率的大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⑤铁方解石及铁白云石沉淀于石英加大之后,使储层进一步致密化,以残余孔隙为主。结论认为,该区古近系砂砾岩气藏具有先成藏后致密的特点,尽管油气充注对储层成岩具有抑制作用,但后者仍然会导致储层的致密化。  相似文献   
46.
The biodesulfurization capacity of Gordonia sp. SC-10 in a biphasic reaction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Model oil containing dibenzothiophene was used as the sole sulfur source of bacteriu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81.43% of the sulfur in model oil with initial sulfur content of 174?mg/l could be removed within 5?days. Gordonia sp. SC-10 had high desulfurization rate for model oils with low sulfur contents, which would reduce sulfur concentration to below 5?mg/l. Biodesulfurization process might be a potential method to obtain fuels with ultra-low sulfur contents.  相似文献   
47.
臧士勇  周昌达 《矿冶》1996,5(1):8-12
通过对马拉格锡矿塘子凹矿段四条巷道冒顶事故多发地段进行岩体结构分析,从293个结构体中确定了11个危险块体进行重点监测,避免了人身事故的发生,确保了生产安全。本文介绍的研究方法为个别危岩冒顶片帮的预测预报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8.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控制协议采用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控制协议族,其路由部分主要为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OSPF)协议.文章分析了OSPF协议加密措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对现有的加密方案进行了改进.针对OSPF协议的安全模式,提出了一种可以应用于ASON中路由技术的新的安全性方案.基于数论算法,实现S盒动态调整,通过动态产生的子密钥,在迭代过程中对分组进行加密.  相似文献   
49.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roblem of fault management in a 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based optical mesh network in which failures occur due to fiber cuts. In reality, bundles of fibers often get cut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construction or destructive natural events, such as earthquakes. Fibers laid down in the same duct have a significant probability to fail at the same time. When path protection is employed, we require the primary path and the backup path to be duct-disjoint, so that the network is survivable under single-duct failures. Moreover, if two primary paths go through any common duct, their backup paths cannot share wavelengths on common links.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routing and wavelength-assignment problem in a network with path protection under duct-layer constraints. Off-line algorithms for static traffic is developed to combat single-duct failures. The objective is to minimize total number of wavelengths used on all the links in the network. Both integer linear programs and a heuristic algorithm are presented and their performance is compared through numerical examples.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