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969篇
  免费   17515篇
  国内免费   9083篇
电工技术   12289篇
综合类   12010篇
化学工业   13710篇
金属工艺   8221篇
机械仪表   8862篇
建筑科学   9216篇
矿业工程   4205篇
能源动力   3479篇
轻工业   14727篇
水利工程   5116篇
石油天然气   3311篇
武器工业   1732篇
无线电   1281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324篇
冶金工业   4346篇
原子能技术   2191篇
自动化技术   18016篇
  2025年   25篇
  2024年   2247篇
  2023年   2394篇
  2022年   4907篇
  2021年   6096篇
  2020年   4412篇
  2019年   3033篇
  2018年   3146篇
  2017年   3616篇
  2016年   3359篇
  2015年   5182篇
  2014年   6513篇
  2013年   7964篇
  2012年   9586篇
  2011年   10023篇
  2010年   9735篇
  2009年   9470篇
  2008年   9783篇
  2007年   9660篇
  2006年   8233篇
  2005年   6645篇
  2004年   5021篇
  2003年   3221篇
  2002年   3046篇
  2001年   2866篇
  2000年   2187篇
  1999年   806篇
  1998年   213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146篇
  1995年   128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23篇
  1977年   5篇
  1959年   21篇
  1951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社会变迁视角下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史文化村落物质空间面临整体性衰败,主要原因包括生产力发展对于交通的依赖性所产生的外部压力、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大家庭结构变化、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以及现代生活质量目标追求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当今我国历史文化村落再生也具有历史必然性,缘于国家宏观发展政策、生产力发展对于交通依赖性的转变、大城市病以及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多元化的重要影响.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规划建设,需要为村落旧的物质空间重新定义新功能和新的社会结构,注重培育其再生的内在活力,建立外部政策支持,并且应避免若干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992.
为研究T形肋对混凝土叠合板弯曲疲劳性能的影响,进行了预制T形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和整浇板的弯曲疲劳性能对比试验。通过对比试验得到了不同疲劳循环加载次数下的跨中挠度、混凝土应变、预应力筋应变、残余变形等,研究了试件在疲劳循环荷载下的刚度退化情况、荷载 应变分布、裂缝分布及残余承载力等。结果表明:经历200万次疲劳作用后,预制T形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无明显刚度和承载力退化,增设T形肋的叠合板能达到与整浇板相同的疲劳性能。基于试验结果,给出了预制T形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正截面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假定以及正截面弯曲疲劳应力验算方法。  相似文献   
993.
在传统外加强环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T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加强环筋节点。以牛腿长度、环筋直径和环筋设置方式为主要参数,设计了7个节点试件,并通过静力和拟静力试验,探讨了试件的破坏特征、受力和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设置环筋的试件表现出典型混凝土梁端塑性铰破坏,未设置环筋的试件破坏源于牛腿翼缘与管壁间焊缝撕裂,呈脆性破坏;屈服前梁端纵筋承担了绝大部分弯矩,并通过环筋和牛腿实现了弯矩和剪力在梁柱间的可靠传递;带环筋试件滞回曲线呈饱满的弓形,而无环筋试件滞回环捏拢严重,呈耗能能力很差的Z形;各试件承载力退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均出现明显刚度退化,具有相似的割线变化规律;节点域剪切变形对结构变形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加大牛腿长度能显著提高节点初始刚度与极限荷载,小直径环筋在往复荷载作用下能够达到屈服,减少节点域环筋数量虽对初始刚度及耗能性能影响较小,但承载力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降低。钢管混凝土组合柱 钢筋混凝土梁加强环筋节点抗震性能良好,能够实现“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994.
结构-群桩基础地震响应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桥梁群桩基础的大质量承台和外露桩基对桩-土动力相互作用效应的影响,分别对低承台(与土接触)和高承台群桩基础进行了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中地基土采用了黏质粉土,上部结构简化为质点和杆构件,基础形式包括单桩和群桩。为模拟地震剪切波作用下土层运动效应,采用叠环式层状剪切箱实现土体的层状自由剪切,箱内壁设置橡胶膜以消除边界反射效应。在加速度为5.0g的离心环境中,选取Chi-Chi地震波作为基底激励输入,在不同输入峰值加速度下,分析了结构-群桩基础的地震响应。试验结果表明:与低承台群桩基础相比,高承台形成的群桩外露会增加上部结构和承台的惯性效应,改变桩身峰值弯矩的分布,表现为承台与桩接触处的桩身峰值弯矩下降,但桩身最大峰值弯矩改变较小。  相似文献   
995.
采用1∶3大比例模型,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美国德州理工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 TTU)建筑模型表面平均、脉动、峰值风压系数的分布规律,并与实测数据和小比例模型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影响试验结果的部分因素。结果表明:TTU建筑模型典型位置的风压系数试验数据与实测值在整体规律性变化上一致,但试验低估了屋檐、屋角在风向角165°~240°范围内的脉动、峰值风压系数;越靠近屋角流动分离区域测点的风压系数绝对值也越大,最靠近建筑屋面角点的测点峰值风压系数达-16.7;大比例模型屋角、屋檐等区域试验结果更接近于实测值,排除了测点测压管直径不匹配的影响后,考虑到试验中湍流度模拟与实际的差异,大比例模型模拟效果更优;试验样本长度影响峰值风压系数的计算,在屋角区域,长样本峰值风压系数值均相对较大;而离屋角较远时,长样本的峰值风压系数则可能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96.
以丁腈橡胶油封为例,介绍不同温度下橡胶油封单位径向力的测试与计算。结果表明:采用高低温材料试验机测试的油封材料拉伸和压缩弹性模量以及采用高温径向力测量仪测试的油封单位径向力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根据工程计算法,采用材料拉伸弹性模量计算得出的油封单位径向力比采用压缩模量计算得出的油封单位径向力更接近实测的油封单位径向力;采用材料50%拉伸率下弹性模量计算出的油封单位径向力与实测的油封单位径向力最接近,误差不超过5%,50%拉伸率下弹性模量计算出的油封单位径向力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7.
对在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对不满足鉴定要求的建筑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固对策,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南京五台山体育馆抗震性能检测、鉴定与加固设计。综合考虑原结构特点、抗震构造和承载力等因素,并结合现场检测及理论计算与分析,对结构抗震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其抗震性能的不足之处提出设置消能支撑进行加固的方案,对加固后结构进行多遇与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强度和变形计算。计算表明,消能支撑可有效降低结构地震反应,保障原结构地震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8.
地震输入问题一直是工程结构抗震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大跨度桥梁结构各地面支承距离较大、延伸较长,进行进震反应分析时应考虑各支承处地震波的不同(多点激励)以及地震波有限波速传播所引起的行波效应.文章以洛河特大桥为例,进行了基于多点激励与行波效应下的动态时程地震反应分析,并比较了考虑多点激励与行波效应对该桥各项地震响应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999.
采用XRF,XRD,TA-MS,SEM及土壤物理性质等定性或定量试验,探讨了以台湾石门水库淤泥为原料烧制轻骨料的可行性.试验结果显示:水库淤泥的化学成分均落在高强度轻骨料的范围内;它在高温下会产生CO2气体;具有明显的膨胀粘土矿物绕射峰;在1 200~1 300℃下表面光滑并会在其内部形成200~700 μm的孔隙.由此推论:水库淤泥为制造轻骨料的适宜原料.最后探讨了利用商业用旋窑所烧制的水库淤泥轻骨料性质,进一步验证了用水库淤泥烧制轻骨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00.
转换层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和强 《建筑技术》2005,36(1):43-44
愉园新苑商住楼为框剪结构,建筑面积41828.09m^2,该工程裙楼一至四层楼板结构均采用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其中一至三层现浇混凝土空心元梁楼盖厚400mm,四层(转换层)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厚1000mm,本文以四层(转换层)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结构为例介绍其施工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