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4篇
轻工业   32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原子能技术   16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对山梨酸钾的耐受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对山梨酸钾防腐剂的耐受性差异进行了探讨。以食品中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荧光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针对纯培养状态和模拟食品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加入1g/L山梨酸钾后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数可减少近102~103.5 CFU/mL,而革兰氏阳性菌的菌数只能减少近10CFU/mL,说明山梨酸钾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效果比革兰氏阳性菌要高2倍以上。最小抑菌浓度实验和即食海带的接种模拟实验结果与生长曲线结果相吻合,显示革兰氏阳性菌对山梨酸钾的耐受性强于革兰氏阴性菌,此结果对于今后应用山梨酸钾进行革兰氏阳性菌类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为筛选可降解鱼类主要过敏原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的乳酸菌,该研究以产蛋白酶作为初筛标准从奶酪中分离筛选获得8株乳酸菌,经16S rDNA测序鉴定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 4株,Lactobacillus casei 2株,Enterococcus faecalis 2株.利用这...  相似文献   
33.
周林杰  陆佳达  施文正  卢瑛 《食品科学》2022,43(23):134-140
采用加热、高温高压、副干酪乳杆菌发酵和副干酪乳杆菌发酵联合高温高压分别处理白鲢肌肉并加工成鱼饼,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不同处理组鱼饼中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免疫原性和二级结构的变化;构建BALB/c小鼠过敏模型,通过小鼠过敏症状评分、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抗体水平、组胺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分析加工方式对PV致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鱼肉天然PV相比,高温高压、发酵和二者联合处理制备的鱼饼中PV免疫球蛋白G结合能力消减率最高分别为50.6%、34.7%和68.5%;α-螺旋相对含量较天然鱼肉PV分别降低了10.7%、13.3%和17.3%,而β-折叠相对含量分别增加7.8%、5.1%和14.8%,而加热组均无明显变化。小鼠过敏模型结果显示,与加热组相比,其他加工处理组蛋白致敏小鼠过敏症状明显减弱,血清中组胺质量浓度和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5和IL-13)的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5),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抗体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高温高压联合发酵组PV致敏性降低效果最佳。综上,单一的高温高压和发酵对鱼饼PV的α-螺旋相对含量降低、折叠化程度增加,以及免疫原性和致敏性降低的效果均不如二者联合处理,但都能够减轻免疫小鼠的Th2型细胞免疫应答反应,进而抑制了其过敏反应,其中高温高压联合发酵加工处理对鱼类主要过敏原PV的免疫原性和致敏性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研究发泡聚乙烯(EPE)缓冲曲线的简便预测方法,利用一条已知缓冲曲线作为预测工具曲线,基于能量密度对已知缓冲曲线进行处理,从而得到EPE缓冲曲线族。方法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通过得到该缓冲材料的能量密度-冲击应力曲线,绘制不同条件下的缓冲曲线。推导缓冲材料静应力、冲击应力、单位体积吸收能量之间的关系,提出预测缓冲材料冲击最大加速度,以及生成缓冲曲线族的方法。利用密度为24 kg/m3,材料厚度分别为25.4,38.1,50.8,76.2 mm的EPE,跌落高度分别为30.5,45.7,61.0 cm的出版缓冲曲线,以及密度为35 kg/m3,材料厚度为55 mm的EPE,跌落高度分别为46,66,76 cm的试验缓冲曲线,预测不同条件下的EPE缓冲曲线,并与出版缓冲曲线和试验缓冲曲线进行对比和误差分析。结果 选用适当条件范围(跌落高度及材料厚度)的缓冲曲线作为预测工具曲线预测缓冲曲线族,预测结果与已出版或试验缓冲曲线较为接近。结论 此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试验次数,为快速获得缓冲曲线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5.
目的 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思政教育课程高水平发展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极有必要以专业知识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媒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方法 在介绍课程思政建设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三位一体”培养理念,开展集知识、能力、素质并进的知识–能力–素质(Knowledge-Ability-Quality,KAQ)思政育人培养模式。同时,结合凝练课程思政元素、党史故事融入课程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在线教学设计,丰富课堂授课与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考评体系等,并采用问卷调查结合学生访谈的形式改进教学方式。结果 92.0%的调查对象认为《食品添加剂》课程分值比例分配合理,并有96.8%受访者对教学模式表示赞同,可见教学改革已得到选课学生的普遍认可。结论 在《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自信、求实创新、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等案例内容,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对当代大学生的育人作用,实现专业教育与品德修养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36.
目的 为加强当代高校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在食品添加剂知识的教育引导,充分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使优质教学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方法 在介绍我国高校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食品添加剂"课程的建设背景,并以"智慧树"运营服务系统为工作平台,探索如何借助网络平台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选修课"食品添加剂"的在线课程建设.结果 通过梳理章节框架布局,凝练在线专题知识点,明确师生权责分配,丰富课程授课形式,合理设置评估方法,正确评估课程学习效果等方式强化了在线课程建设,提升了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结论 在线课程建设既弥补了网络授课过程监督管理的不足,又使优质教学资源在不同高校间得到合理分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其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了专业课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7.
1 放射性固体废物,2004年全院共收贮放射性固体废物54.6m^3,其中低放废物54.2m^3、中放废物0.4m^3,没有高放废物。收贮的上述废物主要有棉纱、手套、工作服、玻璃器皿、污染设备等。各单位送贮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具体情况列于表1。  相似文献   
38.
为了改善罗非鱼腥味,以废弃咖啡渣为原材料,分别探究咖啡渣粉末及其提取液对罗非鱼的脱腥效果。通过GC-MS对咖啡渣粉末处理后的罗非鱼体表挥发性化合物分析发现,处理后的罗非鱼体表腥味强度降低,体表中12种与腥味有关的气味活性成分含量下降74.09%,而回收的咖啡渣粉末中腥味化合物增加,结合扫描电镜分析,认为咖啡渣粉末借助吸附作用实现了体表脱腥。结合感官评定和GC-MS分析咖啡渣提取液对冷藏罗非鱼肉风味的影响,发现咖啡渣提取液处理组中腥味化合物的累积速度得到有效控制,相较于对照组,整体风味更佳。采用HPLC分析发现,咖啡渣提取液中含有丰富的绿原酸,且根据脂肪氧化酶活性的下降和咖啡渣提取液处理组中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增速减缓,说明咖啡渣提取液对冷藏鱼肉的风味改良主要在于抑制了脂肪氧化酶活性,延缓鱼肉脂肪氧化。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不同水产品种类及胃肠消化对过敏原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 TM)免疫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三种甲壳类(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中华绒螯蟹)和两种贝类(花蛤、缢蛏)水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胃液(SGF)、肠液(SIF)分别对5种水产品的水煮肌肉进行体外消化,利用SDS-PAGE和ELISA技术分析消减产物的蛋白组成和免疫活性。结果显示,TM在胃肠酶作用下出现明显降解,所有样本均在肠液中消化更快,肠道是TM免疫活性丢失的主要场所。在胃、肠消化中,贝类(胃:86.5%~86.8%,肠:90.8%~92.2%)的免疫活性降低效果明显优于甲壳类水产品(胃:64.7%~67.7%,肠:89.0%~91.5%)。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甲壳类的肌原纤维(156.4~185.8 μm)明显长于贝类(125.0~134.6 μm),而其宽度约为贝类的3倍左右。本研究发现水产品的种类会影响TM的胃肠道消化能力,甲壳类和贝类肌肉组织结构的差异是造成甲壳类和贝类消化率和免疫活性差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结果可为探究胃肠消化对水产品及其制品的致敏性消减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
副溶血性弧菌免疫磁珠的制备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比较了不同的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s,IMBs)富集捕获副溶血性弧菌的能力。采用两种副溶血性弧菌多克隆抗体,分别包被经羧基和甲苯磺酰胺基基团修饰的磁珠,制备完成5个免疫磁珠(IMB-C1、IMB-C2、IMB-T1、IMB-T2和IMB-T3)。研究引入表面抗体浓度作为评价免疫磁珠捕获能力的特征性参数,两种副溶血性弧菌多克隆抗血清包被的羧基磁珠表现出了较高的表面抗体结合能力,分别为34.25fg/μm2和36.73fg/μm2,明显高于甲苯磺酰胺基磁珠。五个免疫磁珠对副溶血性弧菌捕获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起始菌液浓度为4.32logCFU/mL时(p<0.05),两个羧基磁珠捕获率达到79%和94%,均优于甲苯磺酰胺基磁珠。采用环介导恒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对免疫磁珠菌体细胞复合物进行体外扩增,结果表明:磁珠的存在并未影响对菌体细胞的后续分子检测。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免疫磁珠的捕获能力,得到羧基磁珠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捕获能力比甲苯磺酰胺基磁珠强,直接法和间接法偶联方式对免疫磁珠的富集捕获能力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