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文针对某些发展中国家用混汞法回收金的污染问题.混汞法回收金的优缺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列出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汞及其化合物污浆环境的极限值,提出了减少汞污染和危害的各种方法,同时还提出了适合小规模开采金矿的可选用的混汞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一次核试验中放射性核素垂向分布的环境调查结果。被命名为Dalhart的这次地下核试验是1988年10月13日在内华达州试验场地下640m的深度上进行的。试验发生在508m的静水位以下,并产生了多种放射性同位素或裂变产物。这些放射性同位素向周围岩层及试验点上方的烟囱区扩散,并在这些地方停留下来。打了一个19°,25cm孔径的斜孔,以便在Dalhart试验深度上方的烟囱区内采集地质样品,目的是评价该爆炸区内及其周围的放射性分布。从崩塌区或烟囱区496m的垂直深度上采集了一个9.1m长的岩心,并在原静水位上方发现有游离的放射性核素。钻探完成了657m的垂直深度,当时静水位垂直深度为501m。于钻管内进行了γ能谱测量,同时通过这个钻管泵入冲洗液。结果表明,由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物质位于垂直深度532—657m范围内。井壁样品是从525-637m的垂直深度上采集的,并在野外分析了所含的放射性核素,如~(137)Cs、~(125)Sb、~(106)Ru,及钾、铀、钍的天然放射性本底。这些样品被送到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以测定每一个深度上全部放射性核素的含量。这些分析与γ能谱测井数据一起用于确定Dalhart试验场地下放射性核素的垂直分布。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不同介质中氡迁移的不同机制,本文作者研究了一种新的铀矿勘探钻孔测井技术。这种新技术参照了其他钻孔测井方法,其优点是:有可能找到钻孔所需深度的答案.在空气和水中,氡迁移的2种形式一直被用来测定氡分布。对这2种研究的形式开发了计算机程序,以期从理论上对氡径迹密度(作为钻孔深度的一个函数)进行计算。本文将理论上与实际上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固态核径迹探测(SSNTD)是一种相对新的核粒子探测技术。从一开始该技术几乎就能有效地应用于各科学领域。本文简要地评论了其在解决地质、地球物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中所起的作用。由于该技术在宽谱地质、地球物理应用方面相当有效,因此,该文绝不可能因受空间限制而仅仅简单地讨论一下这些问题,而是想试图就地质和地球物理科学方面问题讨论一下最显著的应用实例的某些特征。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 相似文献
15.
XB—81.36型软膏用于对有锈斑的金属表面进行化学处理,效果十分显著。 此膏的成分中加有易得的毒性少的物质,且不易燃。此膏可用刷子涂于金属表面。涂抹后0.5—2h(取决于锈斑的厚度)即可去除氧化物。 相似文献
16.
17.
据报道,前苏联时期,由于进行核爆炸实验等情况,致使前苏联部分地区的河流、土壤和地下水遭受严重放射性污染。对此,俄科研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利用数码动态模拟技术对放射性污染进行监视的信息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一、1988年世界核发电量1988年世界核发电量为17940亿 kWh,比上一年增加了8.6%(见表1);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有16个总发电能力近17000MW 的核电厂投入了商业运转。1988年,有25个国家生产核能,其中半数以上国家的核发电量占其总发电量的25%以上。目前,世界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约为17%,预计未来不会有大幅度增长,因为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