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7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7篇 |
综合类 | 33篇 |
化学工业 | 82篇 |
金属工艺 | 6篇 |
机械仪表 | 20篇 |
建筑科学 | 52篇 |
矿业工程 | 14篇 |
能源动力 | 6篇 |
轻工业 | 7篇 |
水利工程 | 32篇 |
石油天然气 | 38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2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0篇 |
冶金工业 | 8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对重碱分离母液吸氨过程中NaHCO3被氨化经过NaCOONH2中间化合物步骤进行了考证,从而解释了不冷碳化联合制碱生产的母液Ⅰ吸氨,联合制碱与三聚氰胺联产的母液Ⅰ吸收三胺尾气,以及循环式氨碱法技术重碱分离母液吸收氨混合气的化学反应过程。推算了Na—COONH2的标准摩尔生成热,对循环式氨碱法重碱分离母液吸收蒸氨塔出气作了物料和热量平衡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12.
13.
认为联碱母液吸氨过程除了发生氨溶解于水的主反应外,尚存在重碳酸盐被氨化以及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现象,纠正了习惯计算方法中母液I吸氨过程重碳酸盐氨化反应热计算以碳酸和氢氧化铵的中和热代替的错误,向读者介绍了母液Ⅱ吸氨过程中杂质钙镁含量变化的生产测定数据。 相似文献
14.
15.
剖析了索尔维氨碱法氯化钠转化率低、重碱结晶细小等缺点的同一根源是用氨盐水作碳化塔供给液,借鉴联合制碱法的实践,从理论、技术和工业化角度论证了实施加氨补盐,改进碳化供给液的制备和组成.将转化率提高到80%~84%,同时实现不冷却碳酸化的简单操作和增大重碱结晶粒度,使用离心机分离的可行性。介绍了以大量重碱分离母液返回,在循环过程中先吸氨,后补加固体氯化钠.再与精制盐水等原料液按比例混合成碳化供给液为主要特征的循环和不冷式碳化的氨碱过程。 相似文献
16.
(接上期) 2.3.4 分步实施意见 第一步:低温母液Ⅱ精制代替氨母液Ⅱ澄清. 第二步:不冷碳化取代索尔维碳化. 相似文献
17.
砂层在黄土中的减渗作用及其计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根据非饱和土壤水的达西定律,对砂层在黄土中的减渗作用及在整个过程中使入渗率由非线性衰减阶段转为线性稳渗阶段的机理做了分析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砂层质地(中值粒径d50)与埋深条件下稳渗率,D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砂层质地的中值粒径d50及埋深Z与吸力值Sm的关系。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得到了入渗过程中由非线性衰减阶段开始进入稳渗阶段的时间t1。经试验资料验证,以上计算式不仅计算精度较好,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特别是在缺少土、砂水分运动参数的情况下,仅需积水入渗试验资料即可通过计算取得所需结果。 相似文献
18.
19.
为有效开发黏度超过200 mPa·s 的稠油油藏,研究了两亲聚合物稠油活化剂对稠油(黏度400 mPa·s)的降黏效果和驱油性能。结果表明,稠油活化剂溶液黏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1500 mg/L活化剂溶液的黏度为39.1mPa·s;活化剂可与沥青质发生较强的极性作用,使沥青质容易从岩石表面脱落;活化剂乳化分散原油效果较好;随活化剂加量增加,原油黏度和油水界面张力降低,活化剂与原油质量比为1∶1 时可将原油黏度降至100 mPa·s以下,活化剂质量浓度为1500 mg/L时的油水界面张力为2.6 mN/m;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活化剂驱油的总采收率为54.45%,好于同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32.73%);稠油活化剂可有效封堵高渗层,改善吸水剖面,活化剂不仅可通过聚集体调整吸水剖面,而且乳化分散稠油后形成的“乳化油滴”同样具备剖面调整的能力,使岩心中的残余阻力系数由乳化前的100增至约200。图15 表2 参17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