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1.
Pu、Am、Np是3种重要的超铀核素,环境中的这些核素主要来源于人类的核活动,包括大气层核武器试验、核设施排放和核事故释放等。这些超铀核素不仅具有放射性,还兼具化学毒性。我国地域辽阔,环境土壤类型丰富,在当前核电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建立和扩大我国环境土壤中这些重要超铀核素的“准本底”数据库是辐射环境安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近30多年来,研究人员对我国不同环境土壤中这几种超铀核素从不同科学角度开展了调查测量研究。本文对此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我国环境土壤中这些重要超铀核素(主要是Pu核素,还包括241Am和237Np)的来源、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进行讨论和综述,为辐射环境安全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和评价运行20余年的秦山核电基地外围环境水体中14 C的水平和分布,本文研制了水体中溶解态无机碳提取装置,并结合加速器质谱法对秦山核电基地外围环境中采集的水体样品进行了14 C活度的测量。测量结果表明,距排放口5km内的海水样品14 C比活度为(203.4±5.6)Bq/kg,分布范围为196.8~206.5Bq/kg,与参照点(本底)处于同一水平,未观察到显著的浓度分布规律。另外,也未观察到地表水、井水及地下水样品中14 C浓度与参照点相比有显著增高。本次水体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核电站排放的冷却水未引起近海岸海水中14 C浓度增高,无14 C富集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为系统研究单层丝网法测量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中结合态氡子体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理论分析和实验测量,评估了同一种环境下不同目数的丝网对结合态氡子体的收集效率,分析了同一种丝网应用于不同的环境测量时结合态氡子体对未结合态份额测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目数的金属丝网对结合态氡子体的收集效率并不高(0.7%~1.0%),但由于典型室内环境中结合态氡子体占比较高(~92%),结合态氡子体的存在会导致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的测量值出现一定的系统性正偏差(3.1%~9.5%),且该系统性正偏差随丝网目数的增加而增加。同一目数丝网,从室内环境直接应用于室外、矿山环境时,由于结合态氡子体中粗粒子模态占比较高,导致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测量值出现较大偏差。从理论计算结果看,典型室外、矿山环境的偏差分别达40.3%和113%,这说明在使用单层丝网法测量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时,有必要针对不同环境对金属丝网进行优选,尽量减少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测量偏差。 相似文献
14.
氡及其子体对公众的辐射照射占天然辐射照射的一半以上,而室内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是影响氡子体剂量转换系数的重要参数。为探究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的变化及受室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采用自行开发的累积式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采样装置,在北京大学技物楼室内外环境中开展了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的年变化测量,并利用商用连续式氡子体测量仪测量了室内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的日变化。实测结果表明:在室内和室外不同环境中,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的年平均值分别为8.8%(6.4%~12.5%)和9.7%(4.9%~12.8%);室内环境中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相对稳定;室外环境中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受环境因素影响大,波动较大;关于日变化,虽然室内平衡当量氡子体浓度呈现出明显的上午高下午低的日变化规律,但没有观察到未结合态份额有规律性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针对土壤和沉积物样品中Pu核素的ICP-MS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硝酸浸取和两步阴离子交换层析对样品中的Pu进行提纯和除杂,此方法对U的去污因子为1.5×105。在加入了APEX-IR雾化装置和Spiro膜去溶装置后, ICP-MS测量中影响239Pu和240Pu计数率的238U多原子离子238U1H+/238U和238U1H+2/238U产率分别为3.4×10-5和7.6×10-6。将该方法运用在我国环境土壤和沉积物的ICP-MS测量中,可使样品中Pu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降低到约千分之一。该方法对239Pu和240Pu的检测限分别为3.6 fg/mL和 7.3 fg/mL。利用该方法对IAEA-soil-6和NIST-4357两种参考物质进行前处理和ICP-MS测量,结果表明样品中239+240Pu活度浓度和240Pu/239Pu同位素原子比与参考值符合,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为了解秦山核电基地外围14C的水平分布与规律,本文采用加速器质谱法(AMS)对秦山核电基地外围6.5 km以内的植物样品(苔藓、松针)与食物样品中的14C比活度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苔藓样品的14C比活度范围为223.0~265.6 Bq/kg C(本底为223.8 Bq/kg C),14C比活度随距排放点距离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在距排放源6.5 km处达到了本底水平。与松针相比,苔藓更适合做核设施14C排放的指示植物。苔藓样品的14C比活度分布规律表明,14C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受地形和风向因素的影响。食物样品的14C比活度比参照样品高8.5~13.0 Bq/kg C(大米样品除外),给当地公众带来的附加剂量为0.5 μSv /a。 相似文献
19.
环境中220Rn子体的累积测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介绍了一种以评价暴露量为目的的222Rn、220Rn子体累积测量仪.该测量仪使用固体径迹片CR-39为探测元件,用小型静音泵进行滤膜采样,之后蚀刻、读数,通过径迹密度分别求算222Rn、220Rn平衡当量浓度(EECRn、EECTn).在采样时间为24h,采样流速为0.8 L/min的条件下,EECRn和EECTn的探测下限分别为0.57 Bq.m-3和0.07 Bq.m-3.最后介绍了使用该测量仪于2001年春在广东省珠海市进行环境222 Rn、220Rn子体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20.
钚是与核工业密切相关的敏感元素,是来源于人类核活动、以痕量或超痕量水平存在于环境中的重要锕系元素。与陆地土壤中钚的环境行为不同,输入到海洋环境中的钚会随洋流路径进行远距离迁移扩散。因此,对于包括我国近海在内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水,除受全球沉降影响外,还长期受到美国太平洋核试验场(PPG)所造成区域污染的显著影响。本文利用从相关报道中收集的数据,对西北太平洋表层海水中钚浓度及同位素比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至今,西北太平洋表层海水中239+240Pu浓度和240Pu/239Pu同位素比分别在1.15~22.3 mBq/m3和0.184~0.31间变化,其中,239+240Pu浓度分布与西北太平洋各区域的环境条件等密切相关,而240Pu/239Pu分布则相对均匀,后者在除中国南海以外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均值为0.247±0.025(1σ),据此估算得美国太平洋核试验场区域污染输入的钚对该海域表层海水中钚的贡献约占其总活度的45%。此外,本文还对福岛核电站附近海域中核事故前后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未观察到该事故对西北太平洋海域中钚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