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447篇
化学工业   2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6篇
能源动力   670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结合同步放疗、静脉化疗治疗中心型肺癌的疗效。方法 178例中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采用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第2天行放疗。放疗总剂量60 ~ 70 Gy,6 ~ 7周完成。3 ~ 4周后采用长春瑞滨、顺铂或伊托铂苷、顺铂方案,共化疗2个周期。结果 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好转。CR 39.89%,PR 46.06%,有效率(CR + PR) 85.95%,中位生存期为23.4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9.7%、45.3%、24.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结合放疗、静脉化疗治疗中心型肺癌能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无水乙醇消融术(PEI)在肝转移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53例肝转移性肿瘤,共计87个病灶。18个病灶直径≤1cm;56个病灶直径1~3cm;13个病灶直径3~5cm。采用CT引导下无水乙醇瘤内注射进行治疗,经过1次或多次治疗,观察肝转移瘤的坏死情况。结果PEI治疗后1个月MR或CT复查,18个直径≤1cm的病灶完全坏死率为100%;直径1~3cm56个病灶完全坏死率为87.5%,再次治疗后完全坏死;13个病灶直径3~5cm的病灶完全坏死率为61.5%,经过2~3次治疗,病灶彻底坏死。结论CT引导下无水乙醇消融术治疗肝转移性肿瘤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直径≤3cm的单个病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在球囊导管阻断脾动脉主干下作脾动脉分支“铸型式”栓塞术,观察健康长白猪脾脏栓塞后影像学、病理学、血象、生化及免疫功能的变化,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对实验组进行了在球囊导管阻断脾动脉主干下经微导管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作脾动脉铸型栓塞术。对照组,行常规经导管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栓塞材料为PVA颗粒和明胶海绵碎粒。栓塞后观察两组动物栓塞脾脏影像学、病理学及实验组动物生化、血象、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①实验动物组,在球囊导管阻断脾动脉主干30min后、脾动脉铸型栓塞术后4周复查脾脏CT平扫显示脾脏体积均较栓塞前明显缩小(P<0.05);血管造影显示,术后脾动脉主干完全闭塞,未见侧支循环建立。②病理检查: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术后组织淤血性、出血性坏死更明显;栓塞4周后脾脏铸型栓塞处明显萎缩。③实验室检查:实验组栓塞前后血常规、生化、免疫球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①在球囊阻断脾动脉主干下,用微型导管和组织胶-碘油乳剂栓塞脾动脉具有血管铸型效果,栓塞后脾脏明显萎缩,栓塞效果确实。②与常规经导管栓塞脾动脉术相比,新栓塞技术术后反应较轻。③铸型栓塞术后可以避免因侧支循环的建立而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用介入技术治疗医源性肾血管损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9例医源性肾血管损伤患者进行了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损伤原因有行肾脏穿刺活检术后5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2例、经皮穿刺右肾盂造瘘术后1例、肾脏肿瘤局部切除术后1例。临床表现有失血性休克7例、患侧剧烈腰痛7例、血尿8例;CT和超声波检查发现肾脏周围血肿8例。栓塞材料用微型钢丝圈7例、普通钢丝圈2例,同时用聚乙烯醇微球5例、用明胶海绵碎粒2例。结果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显示肾实质内动静脉瘘6例、假性动脉瘤2例、肾实质血管破裂对比剂外溢1例。本组9例均栓塞成功;治疗结束时复查造影显示异常血管消失,正常分支保留。7例失血症状明显者,栓塞后经给予补充血容量、失血症状迅速改善;7例剧烈腰痛者,术后2~4d腰痛消失;血尿8例,术后2~14d消失。术后原有肾功能不全加重3例、新出现肾功能不全2例,其中2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超声复查显示肾周围血肿于2~4个月逐渐吸收。随访6~78个月(平均38个月),4例死于原发疾病,5例健在、未再针对肾脏损伤进行外科或介入治疗,未再发生出血,血肌酐、尿素测定属正常范围。结论经导管选择性肾动脉分支栓塞术是治疗医源性肾脏血管损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发性腹膜后脓肿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的13例腹膜后单发性脓肿,脓肿位于胰尾部4例,胰头旁3例,肾周间隙3例,肾后间隙2例,腰大肌旁1例;脓肿最大径3.5~8.0cm。结果8例患者行1次穿刺引流,3例行2次穿刺引流,2例行3次穿刺引流。13例患者平均引流16d,经过临床、超声及CT随访未发现残存感染灶或复发。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腹膜后脓肿疗效确切、创伤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OJ)患者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中造影时胰管显影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7年2月间257例因OJ 经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行介入治疗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DSA下胆胰管同时显影者35例,观察胆胰汇合部解剖结构特点,归纳分析胰管显影的原因。结果35例胰管显影者,确诊为胰胆管合流异常(PBM)31例,另4例考虑与O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或解剖缺陷相关。结论PBM是导致阻塞性黄疸PTCD术中胰管显影的主要因素,探究胰管显影原因,有助于提高对壶腹部结构、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5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过程中DSA设备使用情况,总结合理利用DSA设备的经验。结果DSA的应用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快速诊断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DSA实用投照角度的应用能够清晰显示目标血管狭窄病变的形态、程度等信息,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工作位置,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旋转DSA图像采集及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成功地开展介入治疗手术;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能够为操作医师选择介入材料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结论合理利用DSA设备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手术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SA设备为介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DSA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8.
任何单一疗法治疗胰腺癌都难以获得理想的疗效。目前,可切除胰腺癌的治疗仍以根治性切除为主。放射治疗与手术联合应用,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肿瘤扩散;术中放疗可以缓解疼痛,提高生存率;对术后辅助放化疗的作用仍有争议。区域性化疗理论上有诸多优势,但仍需数据支持。物理治疗和生物治疗在胰腺癌的治疗中也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但只有建立以手术切除为主,联合放疗、化疗、物理及生物治疗的综合治疗体系,才有可能根本改变治疗现状,显著提高长期生存率,并改善生活质量。介入治疗作为重要的姑息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作一种适合后续去栓治疗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动物模型。方法8只杂种犬,体外制作动物自体血栓,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入路,选择性插入8F动脉长鞘至犬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后注入自体血凝块,造影复查直至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完全闭塞。分别在栓塞后2、4、6和8h于肠系膜上动脉开口部造影复查,观察自体血栓是否稳定,肠系膜上动脉有无自行再通,并经腹部切口探察,取病理活检。结果8只实验犬均成功建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致肠缺血模型。大体观察及镜下可见随栓塞时间的延长,肠管损伤逐渐加重,组内一致性良好。结论采用本实验方法可成功建立适合后续去栓治疗研究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卢川  赵霞  程永德 《工业加热》2012,(4):344-347
【摘要】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已经被认为是手术不能切除肝癌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此技术也被认为是不能手术切除转移性肺癌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对该技术的历史、转移性肺癌的血供、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步骤、并发症、疗效和局限性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