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833篇 |
免费 | 14190篇 |
国内免费 | 761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0119篇 |
技术理论 | 14篇 |
综合类 | 11696篇 |
化学工业 | 29118篇 |
金属工艺 | 9981篇 |
机械仪表 | 10681篇 |
建筑科学 | 14085篇 |
矿业工程 | 4555篇 |
能源动力 | 4611篇 |
轻工业 | 12250篇 |
水利工程 | 3124篇 |
石油天然气 | 8992篇 |
武器工业 | 1320篇 |
无线电 | 1955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0549篇 |
冶金工业 | 7897篇 |
原子能技术 | 1994篇 |
自动化技术 | 220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34篇 |
2023年 | 2776篇 |
2022年 | 4885篇 |
2021年 | 6758篇 |
2020年 | 5079篇 |
2019年 | 4379篇 |
2018年 | 4877篇 |
2017年 | 5440篇 |
2016年 | 4959篇 |
2015年 | 6624篇 |
2014年 | 8283篇 |
2013年 | 9974篇 |
2012年 | 10880篇 |
2011年 | 11585篇 |
2010年 | 10203篇 |
2009年 | 9712篇 |
2008年 | 9498篇 |
2007年 | 8942篇 |
2006年 | 9186篇 |
2005年 | 8022篇 |
2004年 | 5633篇 |
2003年 | 5327篇 |
2002年 | 5630篇 |
2001年 | 4800篇 |
2000年 | 4412篇 |
1999年 | 4493篇 |
1998年 | 3532篇 |
1997年 | 2914篇 |
1996年 | 2835篇 |
1995年 | 2356篇 |
1994年 | 1936篇 |
1993年 | 1423篇 |
1992年 | 1107篇 |
1991年 | 876篇 |
1990年 | 649篇 |
1989年 | 517篇 |
1988年 | 419篇 |
1987年 | 273篇 |
1986年 | 197篇 |
1985年 | 136篇 |
1984年 | 93篇 |
1983年 | 56篇 |
1982年 | 64篇 |
1981年 | 57篇 |
1980年 | 50篇 |
1979年 | 14篇 |
1976年 | 8篇 |
1975年 | 7篇 |
1959年 | 6篇 |
1951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塑料在包装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聚酯(PET)性能优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介绍了塑料包装不断通现的新技术,以及塑料包装环保问题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32.
六铝酸钙材料的合成及其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别采用轻质碳酸钙和活性氧化铝 ,或纯铝酸钙水泥和活性氧化铝为初始原料 ,反应烧结合成了六铝酸钙 (CA6)材料 ,研究了原料和成型压力对合成材料的烧结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同时借助于XRD、TG -DSC、SEM和EDAX等测试手段对其反应过程、物相变化和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1) 130 0℃时 ,合成材料的主晶相为刚玉相和CA2 ,并开始有CA6形成 ;温度升至14 0 0℃ ,CA6大量生成 ;15 0 0℃时反应完成 ,产物全部为CA6相。 130 0~ 15 0 0℃时 ,上述反应表现为体积膨胀过程 ,试样的体积密度和径向线收缩率随温度的变化不大 ;而高于 15 0 0℃时 ,试样明显趋向烧结 ,体积密度升高 ,线收缩率加大。采用纯铝酸钙水泥和活性氧化铝合成的试样的体积密度均高于采用轻质CaCO3 和活性氧化铝的 ,尤其在烧成温度高于 15 0 0℃时。坯体的成型压力对这两种合成试样的烧结性能均没有显著影响。 (2 )合成六铝酸钙材料的晶粒形貌与合成工艺有关 ,制备片状晶粒的六铝酸钙材料需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晶核有足够的发育空间 ,二是从晶核生长形成片状结构需足够的物质扩散。采用纯铝酸钙水泥和活性氧化铝为原料的试样 ,其CA6晶核很容易发育成片状晶形 ,且随着坯体成型压力的增加 ,片状CA6有向等轴状发展的趋势 ;采用 相似文献
133.
134.
135.
本文提出用α,β,γ,δ-四-(4-吡啶)卟啉为显色剂,分光光度法测定瓷餐具铜的溶出量,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以不经分离,直接对试样进行测定,操作简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6.
介绍了纳米TiO2复合铁钛防锈颜料的制备原理、工艺、技术指标;描述了铁钛防锈涂料的配方、性能检验和产业化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37.
138.
Behavioral cues to deception are instrumental in detecting deception. As one of the primary sources of deception behavior, text has been analyzed at the level of sub-sentence or message but not the discourse of interaction. Additionally, empirical studies on cues to deception in the case of multiple receivers remain nonexistent. To fill these voids, we propose a discourse framework and six hypotheses about deception behaviors in a multi-receiver environment. The deception behaviors are operationalized by discourse feature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real-world data.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validate the efficacy of discourse features in discriminating deceivers from truth-tellers. 相似文献
139.
140.
The secure operation of autonomous vehicle networks in the presence of adversarial observation is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a canonical double-integrator-network (DIN) model. Specifically, we study the ability of a sentient adversary to estimate the full network’s state, from noisy local measurements of vehicle motions. Algebraic, spectral, and graphical characterizations are provided, which indicate the critical role of the inter-vehicle communication topology and control scheme in achieving secur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