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机械仪表   4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原子能技术   12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文章报道一种新型基于X光透镜的微束X射线荧光分析系统的结构、性能和特点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X光透镜将旋转阳极X射线发生器产生的X射线束聚成直径为几十微米的光束,可用于考古样品的无损微区分析。为检验微束分析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了1片明代青花瓷残片中青花部位的元素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青花中Mn和Co元素的含量与青花颜色的深浅相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Mn和Co呈现良好线性相关;Mn和Co的含量或比值对青花的产地和真伪的辨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初步测量了弯曲导管束对“水窗”波段及其附近X光的响应,结果表明X光在“水窗”段的响应,比其之外的响应要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核辐射使电子元器件失效的机制以及离子束分析技术在抗核加固研究中的若干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将整体多毛细管X光透镜应用到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技术中,对整体多毛细管X光透镜的功率密度增益、光斑稳定性、高能滤波性质等进行了系统表征。通过实验可知,利用基于整体多毛细管X光透镜的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设备可对样品进行微区分析,其空间分辨为25 μm左右;利用整体多毛细管X光透镜会聚激光等离子体发出的X射线进行超快时间分辨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时,透镜的功率密度增益约为3 000。实验结果证明,整体多毛细管X光透镜可以改善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设备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以"仿生学"原理和"材料力学"方法,从理论上确定了"空心轴脚蹬"创新的可行性.脚蹬的转动副采用纳米塑料薄层,减小了摩擦系数,提高了效率.分析了构件的强度和刚度.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多毛细管准直器测量X射线光源焦斑尺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计了一种测量X射线光源焦斑尺寸的方法:多毛细管准直器法。整体玻璃毛细管X射线准直器是由数105根内径为几微米的单玻璃毛细管组成的X射线光学器件,X射线光源发出的发散X射线光束被多毛细管准直器约束后变为准平行束。准平行束的截面直径是X射线光源焦斑直径的函数,通过测量准平行束不同位置处的截面直径,利用线性拟合可得到X射线光源的焦斑直径。分别利用多毛细管准直器法和常用的小孔成像法测量了同一微焦斑X射线光源的焦斑直径,测量结果分别为60.8和59.4μm。多毛细管准直器法对焦斑直径在亚微米量级或更小X射线源的焦斑尺寸测量中将显示出更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丁训良  刘志国  潘秋丽  颜一鸣 《核技术》2004,27(10):778-782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高能量分辨微束X荧光分析谱仪,它由导管X光透镜和使用位置灵敏正比计数管的波长色散谱仪组成。实验结果表明本谱仪使用的X光透镜形成的X光微束的最小束径对Cu Kα线为50μm,一次测量同时覆盖的能量范围可达800eV以上,而对Ti Kα线的能量分辨达到4.4eV。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中空杆件的结构形式设计了空心轴脚蹬,对空心和实心两种轴的强度和刚度进行了计算分析.脚蹬转动副采用纳米塑料薄层,以减小摩擦系数.空心轴脚蹬零件数少,结构紧凑,故障率小.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综合导管X光透镜及全反射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的掠出射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离子束物理与技术教研室采用MEVVA源离子束和薄膜沉积技术制备的纳米金属单层纳米薄膜及纳米多层膜的分析。实验中所用X光透镜的焦斑大小为41.7μm。通过对薄膜样品的掠出射角度扫描分析,可得到薄膜特征X射线的掠出射角分布曲线,通过将实验曲线与理论模拟曲线进行拟合,可得到薄膜样品在微小区域的厚度及密度。结果表明,相比于通过薄膜沉积过程中的离子电量估计的薄膜厚度值,该方法测出的薄膜厚度更接近于薄膜的实际厚度。同时结果表明,使用MEVVA离子束薄膜沉积技术所镀薄膜的密度均小于体材料样品的密度值,且薄膜厚度的增加,薄膜密度逐渐增大并接近于体材料的密度值。另外,通过对薄膜样品表面进行二维扫描分析,实验中,扫描步长为50μm,扫描区域为500μm*500μm,可分析薄膜表面微小区域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20.
用~(16)O(α,α)~(15)O共振散射在E_R=3.042MeV共振,分析样品中氧含量及浓度分布,研究了离子束混合引起的W-Si多层薄膜间的反应及形成的WSi_2薄膜性质与膜中氧杂质浓度的关系,氧的再分布与退火温度的关系。发现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氧朝表面扩散。形成硅化物时氧从硅化物中排出,并在表面和硅化物与单晶硅衬界面积累。在350℃下用As离子辐照时,含氧较低的样品直接形成六角WSi_2相,含氧较高的样品没有得到六角WSi_2相。含氧较少的样品,在离子束辐照下混合较均匀,形成的二硅化钨薄膜有较大的晶粒和较小的电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