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2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144篇
电工技术   189篇
综合类   278篇
化学工业   321篇
金属工艺   156篇
机械仪表   238篇
建筑科学   341篇
矿业工程   218篇
能源动力   68篇
轻工业   319篇
水利工程   138篇
石油天然气   112篇
武器工业   31篇
无线电   23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0篇
冶金工业   98篇
原子能技术   37篇
自动化技术   21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介绍了以快速原型技术和精密铸造技术进行进气歧管铸造模具制造的情况。结果表明,该工艺可更充分地发挥快速原型技术和精密铸造的优势,取得了缩短工期和降低成本的效果。  相似文献   
42.
多传感器组网对目标探测是当前军事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功能。但是,现有的基于目标输出信号阈值机制难以精确描述目标发现事件。根据数理统计理论将目标探测问题建模为统计推断过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统计假设检验的传感器网络目标探测机制,通过样本训练确定检验参数,采用数据融合方法优化探测结果。实验显示,该方法能有效解决探测过程的噪声干扰问题,提高目标捕捉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43.
本文基于光束传播法(beam propagation method, BPM)和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 FDTD)建立了分析模型,模拟并分析了弯曲脊形波导超辐射发光二极管(superluminescent light emitting diode, SLD)不同结构参数(刻蚀深度、曲率半径、脊形宽度)对波导损耗的影响和倾斜脊形波导不同结构参数(刻蚀深度、脊形宽度、倾斜角度、发射波长)对模式反射率的影响。计算表明,弯曲脊形波导的刻蚀深度和曲率半径是影响波导损耗的重要因素。刻蚀深度较浅使波导对光场的限制作用较弱,过小的曲率半径会使模式传输泄露严重,损耗大大增加。脊形宽度越大,波导损耗越小,其对波导损耗影响较小。脊形波导的端面倾斜角度是抑制模式反射率的重要因素,脊形宽度增加,模式反射率逐渐减小,并在特定的几个角度形成的奇点达到最小值。刻蚀深度对于模式反射率的影响作用较小,但随着刻蚀深度的增加,奇点发生的角度产生了向小角度偏移。在特定的倾斜角度范围内,随着波长减小,奇点的数目会逐渐增加。研究结果可对设计具有优越性能的SLD器件...  相似文献   
44.
采用三镜折叠V型谐振腔、声光调Q技术和三硼酸锂(LBO)晶体,对二极管端面抽运Nd∶YVO4的914 nm基频光进行腔内倍频,实现了457 nm激光输出,利用I类相位匹配偏硼酸钡(BBO)晶体对457 nm蓝光进行腔外倍频,获得了228.5 nm深紫外激光。当抽运功率为17 W时,获得了平均功率为10 mW的228.5 nm深紫外激光输出,脉冲宽度为64.26 ns,重复频率为10 kHz。2 h内的激光输出稳定度为±2%。  相似文献   
45.
采用电沉积法和浸渍法制备了氧化锡/多壁碳纳米管(SnO_2/MWCNTs)复合材料,并首次将其应用在海底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MSMFCs)的阳极改性,测试分析SnO_2/MWCNTs改性阳极的电化学性能和由其组成的电池性能。结果表明,SnO_2/MWCNTs复合阳极的氧化还原电化学活性和电子转移动力学活性分别是空白组的28.26倍和983.7倍;电容性能是空白组的43.14倍;阳极电荷转移电阻约是空白组的1/4。复合改性阳极组MSMFCs的最大功率密度(1 085.1 m W/m2)是空白组的2.17倍。机理分析表明,MWCNTs提高了阳极的导电性,SnO_2使氧化还原反应更容易进行,阳极的电容性能增加;在特殊的海洋弱碱条件下,SnO_2和MWCNTs的增强协同作用使复合改性阳极表现出更加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46.
戴剑锋  田西光  闫兴山  李维学  王青 《材料导报》2017,31(22):30-34, 59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表面光滑、直径均匀的Co_(0.6)Ni_(0.3)Cu_(0.1)Fe_2O_4/PVP和Co_(0.6)Ni_(0.3)Zn_(0.1)Fe_2O_4/PVP纳米纤维前驱丝,经500~900℃煅烧后得到Co_(0.6)Ni_(0.3)Cu_(0.1)Fe_2O_4和Co_(0.6)Ni_(0.3)Zn_(0.1)Fe_2O_4纳米纤维。用TG-DSC、XRD、SEM及VSM现代测试分析手段对Co_(0.6)Ni_(0.3)Cu_(0.1)Fe_2O_4和Co_(0.6)Ni_(0.3)Zn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结构、形貌及磁学性能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在空气气氛中经500~900℃煅烧后可得到纯尖晶石相、结晶度良好的纳米纤维或短纤维;当温度为700℃时,Co_(0.6)Ni_(0.3)Cu_(0.1)Fe_2O_4和Co_(0.6)Ni_(0.3)Zn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形貌细长而光滑且直径相对均匀,大约为80nm;此时Co_(0.6)Ni_(0.3)Cu_(0.1)Fe_2O_4纳米纤维则保有较高的剩磁比(M_r/M_s)及矫顽力,分别为0.56和1 088.87Oe。在500℃、600℃、700℃、800℃、900℃煅烧后,Co_(0.6)Ni_(0.3)Zn_(0.1)Fe_2O_4纳米纤维的饱和磁化强度分别比Co_(0.6)Ni_(0.3)Cu_(0.1)Fe_2O_4纳米纤维增大了14.5%、7%、16%、10.7%、8%,而矫顽力则分别降低了38%、51%、50%、46%、46.7%。两种纳米纤维的饱和磁化强度及矫顽力存在差异,为CoNi铁氧体在电磁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47.
基于改进型NSCT 变换的灰度可见光与红外图像融合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灰度可见光与红外图像融合,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型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的图像融合方法.不同于经典NSCT模型,改进型NSCT变换摈弃了细节捕捉能力不强的非下采样金字塔分解机制,采用冗余提升不可分离小波变换实现对源图像的多尺度分解;然后,分别采用基于区域平均能量匹配度、邻域系数差和信息熵的融合规则,得到融合图像的低频系数和高频系数;最后,通过改进型NSCT逆变换得到了融合图像.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8.
针对JSEG算法在图像分割中出现的明显过分割现象,提出一种基于边缘信息的JSEG[1]改进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图像的颜色空间转换为LUV颜色空间,用PGF(Peer Group Filtering)[2]算法对图像进行平滑去噪,用分裂算法确定图像的类数,用GLA(Generalized Lloyd Algorithm)[3]算法完成量化,生成"类图"。然后计算每个像素的J值,并利用Canny算子检测的边缘信息,对J值进行修正,计算每个像素的局部相似程度,并在不同的尺寸下构建J图像,这样就能反映出最有可能的边界位置。最后在J图像上进行种子区域增长,直到获得最终的分割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JSEG算法在图像分割中存在的过分割现象。  相似文献   
49.
仔猪断奶综合征,即断奶后腹泻病、水肿病和肉毒素休克给仔猪生产带来了很大损失。本文综述了断奶仔猪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病因和防制方法。  相似文献   
50.
VB与Mapinfo的交互集成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VB应用程序与MapInfo进行交互集成的技术细节,并以例来演示具体的调用和回调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