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36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16篇
矿业工程   6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27篇
水利工程   12篇
石油天然气   13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1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刘苗苗  潘越  范鑫  黄峻榕  曹云刚 《食品科学》2022,43(19):330-337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是茶叶中重要的儿茶素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但稳定性差、脂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难以深度开发利用。乙酰化修饰是改善EGCG局限性的有效手段。全乙酰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total acetylated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AcEGCG)是EGCG的全乙酰化修饰产物,其脂溶性和稳定性显著升高,生物利用度也更高,且其抗紫外线、细胞损伤修复以及抗癌等功能均优于EGCG,在食品、医药及化工领域应用前景广泛。本文综述了近期国内外关于AcEGCG的合成纯化方法、理化性质及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AcEGCG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2.
该文研究了药食两用植物无花果所含有的乳浆对于高糖所致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作用机制。采用系统溶剂萃取法制得无花果乳浆的不同极性供试品,建立Huvec细胞高糖损伤模型,分别采用MTT法、“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血管生成试验和ELISA法考察无花果乳浆的保护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高糖环境使Huvec细胞48 h内增殖率、迁移率、侵袭率分别下降至76.04%、28.36%、22.09%(p<0.001),凋亡率上升至24.23%(p<0.001),血管形成能力下降,乳酸脱氢酶(LD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素-1(ET-1)含量分别升高至20.96 μg/L、90.03 ng/L、839.41 ng/L(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含量分别下降至3.52 μg/L、184.75 μmol/L、0.59 IU/mL(p<0.01),100、200、400 mg/L无花果乳浆石油醚萃取产物可显著性提高Huve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及降低凋亡率(p<0.001),恢复紊乱的血管生理因子水平。无花果乳浆的石油醚萃取产物可以减轻高糖引起的Huvec损伤,具有明显的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3.
为研究清楚小麦新品种普冰9946的品质特性及其馒头加工工艺参数,采用普冰9946小麦粉加水量、揉面时间、酵母添加量、硬脂酰乳酸钠(SSL)、单硬脂酸甘油酯(GMS)以及小麦胚芽粉添加量制作馒头单因素实验的最佳值,通过正交实验来确定最佳的因素组合。结果表明,普冰9946小麦粉制作馒头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加水量为小麦粉质量的54%,揉面时间为4min,酵母添加量为小麦粉质量的1%。添加剂最优组合为SSL添加量为0.12%,GMS添加量为0.4%,小麦胚芽粉添加量为2%,该工艺条件下制作的馒头感官评分为93分,且风味、口感俱佳。  相似文献   
144.
生物活性肽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类物质,对其进行高效分离纯化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其生物活性和研究其构效关系。然而目前活性肽分离步骤繁琐。鉴于此,研究者开发了混合模式色谱(mixed-mode chromatography,MMC)分离技术:同时利用活性肽在亲疏水、电荷特性等方面的性质差异,通过对固定相进行多重改性,并辅以不同流动相,在分离过程中MMC可发挥多重保留机制,从而实现对特定肽段的高效分离。MMC具有固定相可控、可特异性识别和分离效率高等优点。本文梳理和总结MMC固定相以及对生物活性肽的分离研究及应用现状,以期对活性肽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5.
采用酒精发酵和液态深层醋酸发酵两步法,研究了杏果醋的发酵工艺。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酒精发酵工艺条件为:初始糖度16°Bx、酵母接种量3%、酒精发酵温度30℃,发酵液的酒精度达8.6%。采用4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通过响应面法对醋酸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起始酒精度、醋酸菌接种量、摇床转速及发酵温度4个因素对杏果醋总酸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初始酒精度为6.7%、醋酸菌接种量为13%、发酵温度为34℃、摇床转速为153 r/min的最佳工艺条件下,杏果醋酸发酵液的总酸(以醋酸计)为7.11 g/100 mL,挥发酸(以醋酸计)为6.23 g/100 mL。  相似文献   
146.
二级出水中的氮、磷浓度虽较低,但污水排放量大,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且二级出水的碳氮比低,采用传统反硝化工艺无法达到脱氮除磷的需求。利用硫/铁硫化物自养反硝化深度处理污水是有必要的。阐述了自养反硝化菌利用硫/铁硫化物进行反硝化脱氮除磷的基本原理,以及反硝化菌用铁硫化物作电子供体的反应途径,论述了水力停留时间(HRT)、温度、pH对硫/铁硫化物自养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加HRT可以提高硫/铁硫化物自养反硝化对氮、磷的去除率;反硝化菌群属于嗜温性菌,温度低于20℃明显抑制反硝化速率;pH为6.5~7.0时硫/铁硫化物自养反硝化菌群的活性最高,对氮、磷的去除效果最好;硫氮比、COD等也会影响硫/铁硫化物自养反硝化对氮、磷的去除效率。介绍了前人研究硫/铁硫化物自养反硝化过程中主要的微生物种类和相对丰度,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硫/铁硫化物自养反硝化脱氮除磷的工程实际应用,并指出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向。  相似文献   
147.
作为一种气体植物激素和大气污染物,微量乙烯的催化燃烧脱除法是最为经济有效的处理方式之一。以三维网状结构的Al-fiber(铝纤维片)作为骨架基体,借助水溶性硅烷偶联剂DEMSBA(4-二乙氧基甲基甲硅烷基丁胺)的双向桥联作用,即氨基与Ag纳米颗粒发生配位作用,以及乙氧基与Co(OH)2表面羟基形成Co—O—Si键,实现整装式Ag@SiO2-Co3O4/Al-fiber类核-壳结构催化剂的宏-微-纳一体化组装。通过优化制备参数如DEMSBA加入量、硅烷化反应时间和温度,整装式Ag@SiO2-Co3O4/Al-fiber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微量乙烯催化脱除活性和稳定性,在200℃、气时空速为10 000 mL/(g·h)的条件下,连续反应120 h,乙烯转化率稳定在95%左右。  相似文献   
148.
基于Fluent软件,采用层流模型、VOF模型及非稳态类型,模拟基准湿壁塔和改良型湿壁塔的气液两相流场,分析稳定液膜边界气液两相流场对传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液相入口流量的增大,在稳定液膜边界气相涡旋运动逐渐增强,气液两相混合程度加强,利于改良型湿壁塔的气液两相传质。在一定气相入口流量范围内,随气相入口流量的增大,液膜界面涡旋运动增强,气液两相混合程度加强,利于改良型湿壁塔的气液两相传质;气相入口流量不宜过大,否则导致液相不能沿湿壁柱向下流动形成稳定的液膜,不利于传质。改良型湿壁塔的变径结构和气体挡板均利于气液两相混合,利于传质。改良型湿壁塔的传质过程在液膜边界发生,随液相入口流量的增大液膜厚度增加,液膜表面积增大,有效传质面积增大,利于气液两相传质。通过对比基准湿壁塔和改良型湿壁塔的气液两相流场,改良型湿壁塔内气液两相混合程度加强,更利于传质。  相似文献   
149.
有机胺化学吸收法具有CO2脱除率高、选择性好等优点,成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碳捕集技术。然而传统有机胺化学吸收法也存在再生能耗高、吸收性能不足等问题,因此再生能耗低、吸收性能良好的碳捕集技术的开发成为国内外研究关注的热点。相变吸收剂具有吸收CO2后可相变分层的特性,相变吸收剂通过减少吸收液再生体积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成为新一代有机胺化学吸收体系研究的核心。介绍了传统相变吸收剂(液固相变吸收剂与液液相变吸收剂)和新型相变吸收剂(离子液体相变吸收剂与纳米流体相变吸收剂)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相较于单乙醇胺溶液,相变吸收剂体系的CO2吸收容量和循环容量有较大提高,并且再生能耗更低。通过对研究进展的深入分析,指出了相变吸收剂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0.
全球温室效应日益加剧,CO2减排刻不容缓,乙醇胺(MEA)法作为目前工业上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烟气CO2吸收方法,具有吸收速率快、成本低的优点,但是其能耗大、吸收量小和易损耗的缺点也很明显。针对目前常见的MEA二元复合胺溶液展开对比分析,阐述了MEA二元复合胺溶液的研究进展,总结了MEA吸收溶液中加入其他醇胺溶液形成二元复合胺溶液后在吸收速率、吸收量和再生能耗等方面对CO2吸收效果不同程度的改善情况。基于总结与分析,提出了吸收剂开发需要从吸收机理、溶解度、吸收负荷、解吸速率、解吸操作条件以及再生能耗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的思路,可为新型吸收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