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4篇
能源动力   1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委内瑞拉重油带是重要的油气资源, MPE3油田是其中一个超重油区块。项目采用防排结合的方式,选择裸眼梯形割缝筛管完井和螺杆泵掺稀冷采的开采方式,成功完成了防砂综合治理。本文介绍了油田采用的防砂措施和采油管理措施,对于超重油冷采开发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为减少北方地区界河、内陆河冬春交替时期凌汛灾害对沿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威胁,针对冰凌灾害特点,在运用冰介质爆破漏斗机理和数值模拟对冰体可爆性深入分析基础上,对车载式火箭爆炸带破冰破凌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火箭爆炸带组成、技术参数指标和结构,探讨了车载式破冰破凌的功能定位与要求、优势和应用范围,为防凌减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3.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具有优越的油气富集条件。断裂系统、鼻状构造产状、砂体展布及三者的配置关系控制着斜坡带油气藏的类型和分布,西部古城油田以断鼻油藏为主,东部以断块、断层+岩性油藏为主。断层的形成时期晚于油气大规模运移期,各油田纵向上含油层位跨度大,主力油层分布集中,不同断块主力含油层位一致;从南向北油层埋藏深度逐渐变浅,原油性质相应变差;油层厚度薄,多数以中薄层为主;单个断鼻、断块含油带窄,低部位迅速变为水层,并具有多套独立的油水系统。准确落实断裂系统及其空间展布是勘探成败的关键。迅速发展的三维地震勘探、定向井钻探、井筒及油层保护等配套技术系列的应用,提高了复杂断鼻、断块群油气藏的勘探效益。  相似文献   
24.
采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两个不同口径的单壁碳纳米管的轴向焊接过程。发现焊接过程会形成一些新的C-C键,但这些键的形成并不是瞬间、同时完成的,小口径的单壁碳纳米管会围绕一个最先形成的C-C键以与两管轴平行的一条直线为轴旋转;同时通过模拟还首次发现这些新形成的C-C键在焊接过程中会促使两个单壁碳管在径向上产生一个明显的约为0.317nm的位移。从最终结构可以看出两个单壁碳管的部分碳原子在管的一侧会形成一个良好线性关系。焊接过程中发生的这些现象可能影响最终结构的物理、电学性能。  相似文献   
25.
H_(316)新型捕收剂分选稀土精矿工业生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阐述了新型捕收剂H(316)从包钢强磁中矿中分选稀土精矿的工业生产试验结果。结果表明,H(316)是一种选择性好、配制方法简单、不污染环境的稀土矿物捕收剂。与H(205)相比,稀土精矿产量和回收率均有提高,Na2SiO3用量显著减少,每吨稀土精矿药剂成本降低了44.22元,使稀土选矿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6.
在输电线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测量方法由于局限性较大,已不再适用,研究新的测量方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基于三维激光雷达的输电线路通道可视化台账的建设,可以实现对空间数据的精确采集.巡检人员亦可将数据成果作为依据.  相似文献   
27.
本文针对作业过程中重复无效工序多的问题,提出了通过采取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总结提高的方法建立对工序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健全对工序风险的预防,努力降低无效工序发生的几率的对策,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怍业单位精细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8.
~~双读数头法对码盘误差的消除$南通师范学院物理系@宋长青 $南通师范学院物理系@吴国祥  相似文献   
29.
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各企事业单位网络的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其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要求.然而,计算机信息和资源很容易遭到各方面的攻击.如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网络的安全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网络安全管理的经验,提出了中小企事业单位网络安全的一般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0.
渗透率在10^-14~10^-13m^2之间的岩层通常被认为是好到极好的储集层(Deming等,1990;Deming和Nunn,1991;Thomas和Clouse,1995)。从图l(a)可以看出,这些渗透率值位于碳酸盐岩和砂岩基质渗透率分布范围的较高部分。粒度和分选是控制基质渗透率的主要因素。在岩性相同的情况下,粒度越大,其渗透率往往越高。同样,分选越好,其渗透率也越高,因为分选较差岩石的粒间孔隙中往往充填有细粒物质。基质渗透率还受控于造山运动之前发生的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