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29篇 |
免费 | 207篇 |
国内免费 | 10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75篇 |
综合类 | 148篇 |
化学工业 | 255篇 |
金属工艺 | 111篇 |
机械仪表 | 142篇 |
建筑科学 | 186篇 |
矿业工程 | 99篇 |
能源动力 | 44篇 |
轻工业 | 238篇 |
水利工程 | 110篇 |
石油天然气 | 280篇 |
武器工业 | 20篇 |
无线电 | 18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88篇 |
冶金工业 | 106篇 |
原子能技术 | 32篇 |
自动化技术 | 3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103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124篇 |
2020年 | 90篇 |
2019年 | 94篇 |
2018年 | 107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142篇 |
2013年 | 99篇 |
2012年 | 123篇 |
2011年 | 124篇 |
2010年 | 94篇 |
2009年 | 96篇 |
2008年 | 119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87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24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3篇 |
1957年 | 6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һ�����ϳɼ�����չ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近年来,二甲醚作为重要化工原料及清洁燃料,进一步法合成技术发展迅速。与两步法相比,二甲醚一步法生产成本的降低为其使用范围的扩大奠定了基础。本文阐述了二甲醚一步法全两步法合成在热力学上的优势来源于多个化学反应同时进行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热力学上的优质直接导致了原料合成气转化率的提高。综述了两种一步法二甲醚合成技术(浆床合成技术和固定床合成技术)的发展情况。对以NKK和Haldor Topsφe A/S两公司为代表的这两种技术的进展及工业化进程进行了描述,还就这两种技术对合成气组成及造气工艺的不同要求进行了初步探讨。针对不同造气工艺的不同适应性,最后对不同市场需求情况下所宜采用的二甲醚生产一步法工业化方案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2.
为改善腾冲县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巷道掘进爆破效果,通过理论计算及LS-DYNA数值模拟方法对现有爆破方案中关键参数进行优化,分别建立不同掏槽及光面爆破数值模型并对其开展计算,提取爆破过程造成的损伤因子D,并基于损伤因子D对爆破效果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双空孔可为掏槽孔间产生连贯空腔提供良好条件;对比掏槽孔间距为20cm、30cm、40cm时掏槽爆破效果,发现间距为30cm时能形成最大空腔且贯通;对比光爆孔间距分别为30cm、40cm、50cm时的爆破效果,随着孔间距增加,两孔间的损伤区由贯通转变为不贯通,光爆间距为40cm时爆破效果可达到最佳。将以上结论运用于实际工程,发现爆破效果明显改善,表明利用岩石损伤演化规律对隧道掘进中炮孔参数优化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53.
无梭织机常见电子送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组成无梭织机电子送经系统的经纱张力感应系统、控制系统、织轴驱动系统,并对经纱张力感应系统中的接近开关检测方式和张力传感器检测方式、控制系统中的交流电机开关方式和交流伺服电机控制方式、织轴驱动系统中直流伺服驱动方式和交流伺服驱动方式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阐述了电子送经系统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相似文献
54.
55.
尾叶桉化机浆制浆废水的生物处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了用厌氧发酵和光合菌(PholosyntheicBacterium,PSB)协同处理尾叶桉(E.eucalyptus)碱性亚硫酸钠法比要浆制浆废水的可行性,在厌氧段和光合菌处理段的容积负荷分别为8.5~10.2gCODcr/(L.d)和1.2~2.1gCODcr/(L.d)时,连续运行24d后,全系统的CODcr,BOD5,SS去除率分别达到53%~56%,77%~83%和85%~89%;系统 相似文献
56.
57.
58.
为解决在传统轧-蒸(P-S)染色工艺中因轧余率高、湿织物升温缓慢而导致的活性染料水解的严重问题,提出了在汽蒸前增加真空脱水工序的棉织物浸轧-真空脱水-湿蒸固色工艺(以下称作低含水率-湿蒸(L-W-S)染色工艺)。以活性蓝19为例,研究了织物含水率、汽蒸时间和Na2CO3质量浓度对棉织物低含水率-湿蒸染色的影响,并对L-W-S工艺与传统轧-(烘)-蒸(P-(D)-S)工艺染色棉织物的表观色深(K/S值)和染料固色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染色深度时,活性蓝19采用L-W-S工艺上染试样的K/S值和固色率始终高于经传统P-(D)-S工艺上染试样,可为提高活性染料轧-蒸染色工艺的固色效率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9.
舰载导弹在值班状态时被认为是一种舰上设备,在飞行状态时被认为是一种飞行器。GJB151B-2013中明确了舰载平台设备需进行CS106项目检测,而导弹由于并非直接与舰上电网连接,如若仍按照GJB151B-2013中规定的尖峰信号指标进行考核,明显存在过试验的情况。针对舰载导弹在电磁兼容CS106指标的裁剪需求,对其考核要求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研究,并给出了试验的裁剪建议。 相似文献
60.
目的 针对地震灾后废墟结构特征进行调研和分析,提出一种能够在复杂废墟结构中高效工作的救援机器人设计方案。方法 首先通过对废墟的类型、结构特征、受力情况、内部空间等因素进行调研分析,提出对应的救援策略与废墟结构安全评估法则,总结现有设备在复杂废墟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构建灾后救援机器人创新设计要素;再通过TRIZ理论建立救援设备功能模型图并确定技术矛盾;最后结合阿奇舒勒矩阵得出数条发明原理,利用创新设计要素对其依次进行评估并筛选出需要利用的创新原理,以指导救援机器人创新设计。结论 针对灾后废墟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能够有效指导救援类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