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9篇
电工技术   101篇
综合类   26篇
化学工业   52篇
金属工艺   94篇
机械仪表   51篇
建筑科学   25篇
矿业工程   16篇
能源动力   10篇
轻工业   40篇
水利工程   13篇
石油天然气   20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2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7篇
冶金工业   99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3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采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在45CrNiMoVA钢表面制备了Mo-W合金涂层,测试了涂层结合强度。利用电阻仪测试了涂层的导电性,用高压电弧装置对Mo-W涂层进行了大气环境不同放电电流的电弧烧蚀试验。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能谱(EDS)仪分析了涂层组织,使用X射线衍射(XRD)仪测试了涂层相组成。结果表明:Mo-W涂层与基体结合良好,但导电率较低,只有6.12%IACS。孔隙率是涂层导电性能较低的主要原因。随着放电电流增大,Mo-W涂层电弧烧蚀面积增大明显,呈现出2种烧蚀形貌;孔隙率越大、表面粗糙度越小,涂层耐电弧烧蚀性能越差。Mo-W喷涂层抗电弧烧蚀性能优于纯Mo喷涂层。  相似文献   
642.
杜林  张科  冯辉  贺鹏  曹雅玮  杨峰 《电工技术学报》2023,(17):4746-4756
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征下的新型电力系统谐波问题日益显著,实际通过套管等电力设备载流结构的电流含有大量高次谐波,趋肤效应作用下谐波电流会产生较大的有功损耗。为了研究谐波电流下套管载流结构的有功损耗特性,建立计及趋肤效应影响的套管载流结构电阻计算模型;理论推导和试验验证了复杂多次谐波电流作用下套管载流结构有功损耗计算方法;仿真获取了换流变阀侧套管电流波形,结合载流导体实际结构进行了有功损耗定量计算。结果表明,与基波电流相比,谐波电流产生的功率损耗比例远大于谐波含量比例,趋肤效应作用下谐波电流对套管载流结构有功损耗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643.
为解决矿井液压支架用钢由于服役环境复杂经常出现腐蚀的问题,设计开发了矿井液压支架用耐蚀钢,同时对其轧制及热处理工艺、组织性能、腐蚀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C,低P、S,复合添加Cr、Ni、Cu的化学成分设计,研发的Cr+Ni+Cu系耐蚀钢经模拟轧制、在线淬火后,在530℃保温1 h进行回火,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为1 023、911 MPa,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分别为15%、55.9%,强度及塑韧性均满足国标要求且均较目前矿井用钢27SiMn有所提升;随着回火温度升高,实验钢中位错密度降低,强度逐渐下降,组织发生回复,马氏体板条边界变得模糊,带状结构消失,部分板条发生合并,尺寸变宽,由板条结构转变为块状,导致大角度晶界数量增多,塑韧性呈上升趋势;随着腐蚀的进行,实验钢腐蚀速率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经240 h全浸腐蚀(碱性盐溶液)后,实验钢的年腐蚀速率为0.401 mm/a,相较于对比钢降低了40%,耐腐蚀性能良好;实验钢锈层主要为Fe(CrO4)OH,致密稳定,减少了溶液与基体的接触,提高了锈层对基体的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644.
利用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Nb-Ti高强耐候钢在不同热输入条件下的热影响区组织演变和韧性变化,并采用热力学软件模拟计算了高强耐候钢的相变规律以及钢中第二相析出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热输入量增加,焊接热影响区组织由板条贝氏体、针状铁素体向粒状贝氏体转变,且晶粒粗化程度增加;随着热输入量增加,焊接热模拟试样的低温冲击韧性逐渐降低,冲击断口中韧窝数量不断减少,在50 kJ/cm热输入条件下,冲击断口中存在大量的大尺寸解理面;高强耐候钢铁素体+奥氏体两相温度区间为684~830℃,钢中第二相主要以(Nb, Ti)(C,N)、NbN、TiN和Ti4C2S2形式存在,当温度高于1 200℃,钢中高熔点第二相为TiN和NbN。  相似文献   
645.
综述了多组元复合功能陶瓷粉体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较详细地介绍了新出现的凝胶固相反应合成法的工艺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646.
研究不同低温处理对山葡萄枝条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山葡萄抗寒性与质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萌芽率等指标的关系。以山-欧杂交种葡萄‘北冰红’等的一年生枝条为材料,分别在0、﹣10、﹣20、﹣30、﹣40℃的环境中处理24 h,调查不同低温条件下枝条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游离Pro)、可溶性糖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萌芽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左优红’和‘雪兰红’的电解质渗透率和MDA含量高于‘北冰红’和‘双红’,两指标以‘双红’最小;‘北冰红’和‘双红’的游离Pro相近,‘雪兰红’次之,‘左优红’最低;在本试验温度范围内,随温度降低SOD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持续上升,其中‘北冰红’SOD活性始终保持最高状态。主成分分析中提取出两个特征根>1的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5.072%。综合权衡各品种抗寒性生理指标,推测抗寒性排序为:双红>北冰红>雪兰红>左优红,该结果可为山葡萄在天山北麓生态区域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7.
利用热模拟单道次压缩实验研究了45#钢在不同温度变形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变规律。通过对变形过程中组织形貌的观察和应力-应变曲线的分析,讨论了变形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和软化过程。结果显示,实验钢在热变形过程发生铁素体(DIF)和珠光体(DIP)两种形变诱导相变,Ar3温度以上变形时,主要发生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伴随少量珠光体生成,并且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铁素体增加,珠光体略微降低;Ar3温度以下变形时,形变诱导珠光体逐渐取代铁素体,且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低温变形时,形变诱导相变是软化的主要原因,高温变形时主要发生动态再结晶,导致软化,并且动态再结晶的软化作用要比形变诱导相变的好。  相似文献   
648.
InP基阵列近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研发是近年来的热点,其器件性能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化合物半导体InP芯片的工艺优化。针对超薄InP晶圆在减薄抛光工艺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形变、碎裂、损伤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临时键合及解键合工艺技术。结果表明,该技术成功实现了表面具有微观结构的超薄100 mm(4英寸)InP晶圆的临时键合及解键合,有效解决了减薄生产中碎片的问题,对芯片工艺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9.
沈彦  田俊萍  杜林峰  裴福云 《中国标准化》2023,(18):134-136+146
对T/CAGHP053-2018《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程(试行)》编制背景和过程作了简要介绍,指出标准适用的地质灾害灾种,明确了喷播法、植生槽法、植生袋法、保育基盘法、种植法、土工格室法、植生毯法、生物谷坊法、生物拦挡法、生物排导法等工法的适用范围,对术语、基本规定、施工准备、施工工法、养护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解读。本规程的发布和实施,将规范地质灾害生物防治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地灾防治行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50.
盾构穿越复合地层时,富水砾砂层含量高易发生“喷涌”、掌子面失稳,泥岩地层含量高则易发生结泥饼、刀具抱死及偏磨、出渣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施工难题,以南昌地铁4号线七里站-民园路西站(七民)盾构区间穿越富水砾砂泥质粉砂岩复合地层为研究对象,基于5种不同复合程度掌子面地层渣土改良试验,研究土压平衡盾构在动态变化的复合地层中所需的合理渣土改良剂配比。结果表明:对于复合地层,随着泥岩占比从10%增加至90%,泡沫注入率从20%逐渐增大至50%,膨润土泥浆注入率从20%逐渐减小至0。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该改良方案可保证土仓内渣土流塑性较好、渗透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