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篇 |
化学工业 | 7篇 |
金属工艺 | 4篇 |
机械仪表 | 1篇 |
建筑科学 | 2篇 |
矿业工程 | 2篇 |
轻工业 | 2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篇 |
原子能技术 | 75篇 |
自动化技术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中子活化分析参量化的进一步研究 Ⅲ.不同几何下Ge探测器全能峰效率的参量法归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定量描述Ge探测器全能峰效率与测量几何关系的“有效作用深度”原理(EID)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说明了该原理的适用范围和准确度,并将其实用于堆中子活化分析中不同测量几何下全能峰效率的参量法归一。 相似文献
73.
74.
适用于微分析质控的标准物质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选择一种水系沉积物的天然基体进行研究,经研磨、筛选、粒径分布测定后,进行了样品分装和灭菌。结合NAA-PIXE-SRXRF3种核分析技术,在跨越9个量级,即亚g到亚ng的取样量范围内,对这种基体进行了多元素取样行为研究。对准确可称的取样量(几百mg至1mg),利用INAA测定了30余种元素,其中,16种元素的取样不确定度小于1%;利用常规PIXE和微束SRXRF结合的方法,对不可准确称量的更小取样量(<1mg)下的多元素取样行为进行研究。根据入射粒子和待测元素特征X射线在基体中的吸收系数,对实验条件下不同元素的有效取样量进行了估算。初步结果表明:在有效取样量几百μg的条件下,取样不确定度好于1%的有7种元素,在亚ng到几十ng的取样量下,Fe、Cu、Rb的取样不确定度均小于10%,其中,Rb的取样不确定度小于5%。本工作将为研制适用于固体取样的微分析质控天然基体的标准物质提供一个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75.
76.
在北京市区(车公庄)、远郊(良乡1、良乡2)设立了3个采样点,使用相同的Gent采样器同时收集PM2.5(直径小于2.5 μm)、PM10(直径小于10 μm)的大气颗粒物(APM).用中子活化分析(INAA)法分别测定了40种(PM2.5)和43种(PM10)元素;3个采样点的PM2.5与PM10平均浓度比分别是0.39、0.32和0.30,反映出一定的地域差别.通过分析良乡的两个季节的样品(2004-03~2004-08)可以看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污染元素随气象条件变化.使用EF分析初步给出了三地的主要污染元素. 相似文献
77.
大气颗粒物中黑碳浓度的反射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碳(BC)气溶胶是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超过CH4,成为影响全球变暖效应的第二大重要因素,其作用仅次于CO2。本文用基于反射方法的黑碳仪测得2007年5月—2009年10月在北京房山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样品中的BC体积浓度,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对该地区的BC体积浓度的时间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PIXE测定的多元素关联分析表明,BC与S存在强的正关联,而与Si(和Al)仅有弱关联。这显示,BC与前者有明显的共源性——均主要来自人为污染,而与主要来自扬尘的Si和Al异源。与其他城市和国家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条件概率函数(CPF)和WindRose软件分析得到了BC可能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78.
在北京市郊区设立采样点,使用Gent采样器收集PM10(直径小于10μm)和PM2.5(直径小于2.5μm)大气颗粒物。利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法对2005年春、夏两季采集的样品进行测量,用k0法中子活化分析(ADVNAA软件)对元素含量进行定量计算,得出春季PM2.5平均浓度为41.43μg/m3,PM10平均浓度为140.82μg/m3;夏季PM2.5平均浓度为50.63μg/m3,PM10平均浓度为119.10μg/m3。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样品中污染元素随季节、气象条件变化,并通过富集因子来寻找污染元素的来源。[JP]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