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23篇
综合类   15篇
化学工业   33篇
金属工艺   7篇
机械仪表   24篇
建筑科学   24篇
矿业工程   9篇
能源动力   9篇
轻工业   12篇
水利工程   12篇
石油天然气   13篇
武器工业   6篇
无线电   1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篇
冶金工业   20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3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典型雷达装备质量与可靠性数据库系统包括雷达质量与可靠性评价系统和质量信息数据收集系统。质量信息数据收集系统提供了有关雷达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的信息;雷达质量与可靠性评价系统通过对专家评价意见的收集,利用D-S模糊综合评判算法,计算得到雷达综合评分,从而为质量管理人员提供雷达产品的改进依据。系统提供友好且易操作的用户界面,提高了雷达装备质量与可靠性评价的工作效率和评价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2.
以烯丙醇聚醚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Lewis酸为催化剂,采用两步法工艺合成了环氧封端烯丙醇聚醚,收率高达95.0%。以化学沉淀法对合成的聚醚进行了后处理,得到的环氧封端烯丙醇聚醚与端含氢硅油的反应活性明显改善,并用红外光谱对原料及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3.
夏雯  王浩宇  孟祥宇  邓云川  智慧  刘志刚 《电网技术》2021,45(12):4837-4846
高速铁路客运机车与货运机车混合运行可能成为未来运输的趋势,该文首次针对客货混跑时车网耦合系统的电气稳定性问题开展研究,在考虑牵引逆变器模型的前提下,建立了客车(CRH3型动车组)和货车(HXD2B型电力机车)在混跑状态下的阻抗模型,详细分析牵引网参数和控制器参数对车网耦合系统电气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在数学建模时将逆变器和牵引电动机等效为中间直流环节的电阻并联电流源,并基于瞬态电流控制,分别建立了CRH3和HXD2B在dq轴下的整流器小信号阻抗模型;接着,基于广义Nyquist判据,利用"源–荷"车网级联系统的阻抗回比矩阵,对影响车网耦合系统的牵引网参数和控制器参数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结合仿真测试和StarSim硬件在环实时仿真平台,验证了该文对客货混跑车网耦合系统电气稳定性研究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4.
介绍了一种基于西门子PLC的风机变频调速系统,是在工业控制网络实验室设计并实现成功的.该系统中,上位机采用西门子WinCC组态软件实现监控,下位机采用S7-400控制器,同时选用了ABB变频器.通过PLC算法实现的过程,比较变频控制与风门控制效果明显的区别,提出了风机变频调速系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5.
基于OPC技术的上位机与西门子PLC的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PC是一种被广为接受的开放式的工业通信标准,在工业控制领域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基于OPC技术上位机VB程序与西门子PLC通信的实现过程,PC机能实时监控变频调速风机系统.VB不仅是上位机监控组态程序,也是OPC的客户端,需要开发OPC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实现上位机与PLC的通信.  相似文献   
106.
辨识及自适应控制理论在系统建模和控制工程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结合增广最小二乘法和加权最小方差控制算法,将虚拟仪器技术应用于系统辨识及自适应控制中,通过与Matlab的程序接口调用Matlab子程序对系统响应信号进行计算辨识与控制。系统采用Lab-VIEW和Matlab的混合编程,实现了动态显示和交互分析的有机结合。结果表明,辨识参数误差较小,达到了自适应的控制要求。该仿真可用于工程研究,也可用于教学实验。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秸秆地下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工作压力0.5 m、埋管长度为80 m条件下,供水1 h内水流可到达管尾,秸秆复合管可以作为田间毛管灌溉。秸秆地下灌溉过程中,土壤水分以秸秆复合管为中心向外运动形成上窄下宽椭圆形湿润锋;在埋深20 cm时,灌溉水主要影响范围在地表下50 cm和距管水平距离0.3 m内,该区域内土壤含水率与到秸秆复合管的距离负相关,不同距离含水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灌水量越大、灌水时间越长,土壤含水率达到稳定的时间越久。秸秆地下灌溉主要影响地表下10~30 cm的土壤温度,灌水量对土壤温度影响明显,灌溉水水温直接影响灌溉后土壤平均温度;距离秸秆复合管水平距离相同时,土壤温度的变化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利用秸秆复合管进行地下灌溉时,冬灌灌水量为150~250 m3/hm2,既可满足小麦需水,也不会造成土壤温度明显降低;春灌灌水量为250 m3/hm2左右,可为冬小麦生长创造较好的水热条件。  相似文献   
108.
秸秆复合管是以秸秆和土壤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透水管道,可替代田间毛管进行地下灌溉。为了给秸秆地下灌溉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以工作压力和晾晒时间为试验因素,研究了自由出流条件下工作压力、升压过程和降压过程及晾晒时间对秸秆复合管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由出流条件下,秸秆复合管累计渗水量随工作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累计渗水量与渗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秸秆复合管的渗水过程可用Philip入渗公式进行拟合;当工作压力水头为10~50 cm时,秸秆复合管的渗水量在0.6~3.6 L/(m·h);稳定渗水速率与工作压力呈线性关系,工作压力水头在20~50 cm时,秸秆复合管达到稳定渗水后的渗水均匀系数均在0.85以上;压力升降过程影响秸秆复合管自由出流的渗水流量,降压过程其渗水速率的变化幅度大于升压过程;晾晒时间和工作压力交互影响秸秆复合管的渗水量,增加晾晒时间可以增加秸秆复合管的渗水量,但其渗水稳定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09.
由于2D人脸识别率容易受到姿态、表情、光照以及自身遮挡影响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2D人脸识别技术的鲁棒性与发展。而3D人脸数据提供了在3D人脸领域很有前景的特征描述,也有很大潜力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识别率。针对二维人脸识别中的局限性,先对三维人脸数据进行预处理,人脸分割、平滑去燥等,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三维人脸分割的方法。改进了三维人脸进行特征提取,使用平均曲率,高斯曲率,增加了协方差,拉普拉斯算子等描述符,且融合其最佳的描述符组合作为三维人脸的特征,计算基于网格局部二值模式(Mesh-LBP)进行提取特征,最后使用支持向量机(SVM)进行三维人脸的分类识别。通过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CASIA)的提供的数据集CASIA 3D face v1分别对高斯曲率、最大最小曲率、平均曲率、协方差、形状指数进行实验,其中平均曲率获得最高识别率93. 17%。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受光照、姿态等变化的影响,且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较高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10.
提出一种基于红外图像的高温点定位跟踪算法,并将该算法实现于基于FPGA和红外探测器技术的智能消防头盔中,通过红外探测器收集火场温度图像信息,实现火场高温点的定位与跟踪,并通过所获取的高温点位置进行信息共享,以有效提高协同灭火战斗能力,及时高效地扑灭火灾。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该算法实现的智能消防头盔能够达到较为良好的高温点定位效果,且在搜寻过程中具有较小的目标偏移距离和较短的目标搜索时间,高温点位置判断的准确率相对较高,能够为灭火指挥与救援战斗提供有效而可信的辅助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