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6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3篇 |
综合类 | 87篇 |
化学工业 | 122篇 |
金属工艺 | 14篇 |
机械仪表 | 60篇 |
建筑科学 | 56篇 |
矿业工程 | 46篇 |
能源动力 | 23篇 |
轻工业 | 140篇 |
水利工程 | 38篇 |
石油天然气 | 15篇 |
武器工业 | 6篇 |
无线电 | 9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0篇 |
冶金工业 | 32篇 |
原子能技术 | 9篇 |
自动化技术 | 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近年来,三峡水库藻类水华频发,而传统的藻类检测方法由于分类鉴定工作量大,难以适应野外大批量样品快速准确分析的要求,因此,开展水华的快速监测和鉴定工作迫在眉睫。在藻类形态特征识别与快速定量检测方面,流式细胞摄像系统(FlowCAM)是目前先进可靠的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摄像系统技术对三峡水库水华藻类样品建立了藻类特征的自动鉴定标准,进行藻类快速检测分析,并与显微镜人工检测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各支流采样点鉴定出的优势藻类为4~10种;小江黄石、小江河口、大宁河和梅溪河采样点优势种依次为飞燕角甲藻、微囊藻、拟多甲藻和颗粒直链藻,检测结果和显微镜方法检测结果一致;FlowCAM可在15 min内快速完成藻类鉴定分析,测量精度高,有传统检测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总之,FlowCAM为水华藻类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2.
咸潮上溯已成为影响珠江河口地区较为严重的水资源问题。近年来由于横门-小榄水道咸潮上溯,对中山市工农业生产用水以及居民生活用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监测、探索该河段咸潮活动对当地供水安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依据历史实测资料和现场调研,对横门-小榄水道咸潮变化趋势、咸潮运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3.
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尾水隧洞平均埋深400m以上,第Ⅰ层开挖采用独头掘进方式,无进、排风竖井和平洞,通风线路结合施工支洞布置,不具备设置射流风机接力通风条件,一站式最远通风距离达3700m,施工通风十分困难。为确保通风效果,计算了各施工工序需风量,采用Fluent流体数值软件,建立了三维、非稳态的大埋深独头隧洞气体湍流模型,对爆破通风流场形态和污染物逸散、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现场污染物测试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尾水隧洞通风2min后流场基本稳定,掌子面爆破后污染物浓度先急剧增加,之后随着时间的增加不断降低。通风12min后,掌子面3m附近污染物浓度满足规范要求;15min后,所有部位污染物浓度均接近规范允许范围,气流组织顺畅,通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4.
45.
白鹤滩水电站进水塔施工具有混凝土体积大、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模板提升量大、大风天气多等特点,安全问题突出。为保证进水塔安全高效施工,对液压自爬升悬臂模板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对塔体外围及缝墩、边墩和拦污栅墩头分别个性化地选配了直面和圆弧液压自爬升悬臂模板。对塔体混凝土入仓方式和分仓设计进行了优化,同时对模板埋件进行了复核计算。检测结果表明:进水塔混凝土最大体型偏差19 mm,平均偏差8 mm,满足设计要求,效果良好。相关成果值得在类似工程推广。 相似文献
46.
玉米淀粉生物降解薄膜的制备及其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天然高聚物玉米淀粉为原料,经增塑、增强、交联后制备全生物降解薄膜。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三种增塑剂的协同作用最佳配比,探索了增强剂、交联剂对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该薄膜的生物降解特性,并通过X-衍射对该膜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三种增塑剂的最佳用量为15%水、2%丙三醇、2%尿素,20%增强剂聚乙烯醇、5%交联剂乙二醛,所制备的膜强度达到国标GB4456-84所规定的标准;淀粉经塑化、交联后,次价键断裂,晶区被破坏,使淀粉具备热塑性。该膜微生物生长达到4级,土埋20天后,失重率达到90%。该研究结果为用淀粉制造一次性生物降解膜、消除“白色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47.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