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6篇
综合类   14篇
化学工业   23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6篇
矿业工程   6篇
能源动力   4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46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冶金工业   8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罗小平  杨婉  王梦圆  候群 《化工进展》2021,40(3):1325-1333
为探究不同波纹壁面微细通道的Ledinegg不稳定性,利用计算机数控加工得到3种壁面的微细通道,分别是正弦波纹、三角形波纹与普通光滑微细通道。采用R141b为实验工质,在压力为40~80kPa、热通量为13.281~22.138kW/m2、入口温度为33℃条件下开展流动换热实验。结果表明:三角形波纹微细通道的压降-流量曲线负斜率区斜率最小,流动不稳定起始点(OFI)质量流量最大,最容易发生Ledinegg不稳定性,而普通光滑微细通道与之相反。另外,随着热通量增大,微细通道的压降-流量曲线负斜率区斜率减小,OFI点质量流量增大,表明增大热通量会增加系统的不稳定性;随着系统压力增大,微细通道的压降-流量曲线负斜率区更加平缓,而OFI点质量流量变化不大,表明增大系统压力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2.
对缩放管夹套间空气强化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并从场协同角度研究了缩放管强化传热机理。结果表明,在流体的收缩段,速度场与温度梯度场的夹角较小,在流体的扩张段,两者的夹角接近90°,因此流体收缩段的场协同程度比扩张段好;在相同条件下,3种强化管的平均传热系数均大于光管,缩放管2的传热系数稍大于缩放管1,横纹管的最小;缩放管的传热系数在凹槽开始和结束时均出现峰值,在凹槽结束位置其值最大;缩放管凹槽前后的温度梯度与速度场之间的夹角较小,场协同程度较好。因此,缩放管有较好的综合传热效果。  相似文献   
113.
提出了壳程轴流型换热器的优化目标函数,分析了最优化条件的存在性,并对三种矩形排列的光滑管、缩放管以及花瓣管的优化程度进行了传热性能的研究,与所得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结论一致。研究表明:对于相同排列的三种管子,花瓣管的目标函数最小,缩放管次之,光滑管最差;对于同一种管子,22mm×28mm排列最优,22mm×26mm排列次之,22m×m24mm排列最差.  相似文献   
114.
罗小平  王文  廖政标  郭峰  吴迪  张霖 《化工进展》2018,37(3):884-892
为了研究微细通道壁面润湿性对过冷沸腾起始点(ONB)的影响,采用CuCl2溶液刻蚀普通光滑表面微细通道得到超亲水表面微细通道,再用氟硅烷溶液修饰超亲水表面微细通道得到超疏水表面微细通道。以R141b为实验工质,在压力为170kPa、质量流率302.7~417.2kg/(m2·s)、热流密度2.17~29.9kW/m2的工况下进行流动沸腾实验。结果表明:超疏水表面微细通道ONB点的过热度最低,普通光滑表面微细通道达到ONB点所需过热度最高;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距离出口最近的测点最先开始沸腾,达到ONB点所需过热度也为最小;随着质量流率的增大,ONB点的过热度逐渐增大。本文选取了7种典型的ONB点处壁面过热度预测公式,将实验值与公式预测值进行对比,发现HSU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对光滑/超亲水/超疏水表面微细通道ONB过热度预测平均绝对误差(MAE)值分别为13.1%、20.8%和21.5%。为了更好地预测具有特殊润湿性表面的ONB过热度,引入表面能参数对HSU模型进行修正,预测精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5.
基于四极管的电子回旋共振加热负高压脉冲电源是支持回旋管工作的关键组件,对稳态误差精度和响应速度等性能有较高的要求。分析了电源系统的工作原理,给出了数学模型。针对四极管的非线性特点和电源的控制要求,将智能控制方法与电源技术相结合,提出积分分离模糊控制器的控制策略。通过仿真实验,与传统PID控制策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具有抑制超调、自适应自调节的功能,为实现高性能的负高压脉冲电源提供了一种新的控制策略,同时也为智能化数字控制的实现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6.
为研究电场与声场对微细通道压降和总体传热性能的影响,以制冷剂一氟二氯乙烷R141b为实验工质,对比并分析无外场、单独电场、单独声场、两场同时作用下的两相压降变化及影响。结合功率谱密度(PSD)和可视化,研究电场与声场作用下两相压降频域特性和气泡运动状态。采用Webb-Bergles方法研究不同外场作用下的微细通道强化传热综合性能。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工况下,电场电压越大、超声波频率越小、功率越大,两相压降越大;电场、声场的作用,能够加剧通道内气泡运动,降低气泡长径比;通过强化传热综合性能评价发现,电场和声场同时作用下强化传热综合性能最高,最高可达1.78。该研究结果可从多外场强化传热技术角度为微细通道换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7.
采用常压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淀积法在(0001)Al2O3衬底上生长出高质量ZnO单晶膜,在空气中进行了710~860℃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用X射线双晶衍射、光致发光法研究了退火温度对ZnO薄膜的结构、发光性能的影响.ZnO(002)面X射线双晶ω扫描曲线的半高宽(FWHM) 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变小,770℃后基本保持不变,ZnO(102)面双晶ω扫描曲线的FWHM一直变小.770℃退火后ZnO样品X射线ω-2θ扫描曲线中出现ZnO2(200)衍射峰.同时,光致发光测试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带边发光强度减弱,与深能级有关的绿带发光出现并逐渐增强.通过ICP刻蚀,去除退火后样品的表面层,ω-2θ扫描曲线中ZnO2(200)衍射峰和PL谱中绿带发光均消失,表明ZnO2相和深能级缺陷在样品表面.  相似文献   
118.
苏丹M盆地萨加隆起带Dar群稠油油藏的原油为典型的陆相盆地生成原油。m/z 191萜烷系列中,三环、四环萜烷含量较低,C29新藿烷、C30-重排藿烷含量较高,伽马蜡烷含量较低;m/z 217甾烷系列中,C27、C29重排甾烷含量高,C27、C28、C29甾烷呈“V”型分布,C29甾烷4个异构体中αββ构型含量低。这些地化特征反映原油母质发育于淡水沉积的水介质,以陆源有机质与水生生物混合输入为主,原油为生油高峰之前正常成熟的原油。包裹体中油的成熟度比孔隙中油的低,母质以陆源有机质占绝对优势,包裹体中的油是陆源有机质早期低温生成的原油。A.G.组油藏充注较早,在Dar群沉积末期(距今90Ma)就有油气充注储集层,主要充注时期应该是Amal组沉积时期(距今55~80Ma),Amal组沉积期末(距今50~55Ma)的剥蚀期是Dar群稠油油藏形成的主要时期,轻组分散失是Dar群稠油油藏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9.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罗小平  李辉  李新军 《岩性油气藏》2013,25(1):75-80,87
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湖相暗色泥岩是查干凹陷发育的主要烃源岩。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以及生物标志物特征等方面研究了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整体上为较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属过渡型,其中巴音戈壁组有机质类型优于苏红图组,前者以Ⅱ,一Ⅱ:型为主,后者以Ⅱ2一Ⅲ型为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均达到了成熟阶段.部分处于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该烃源岩发育于湖相弱氧化一弱还原沉积环境,有机质母质为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高等植物为辅的混源输入。  相似文献   
120.
聚焦数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痛点,提出基于“场景穿透”和“能力锻造”的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全过程咨询思路。结合过往案例,围绕“业务需求”和“交付成果”两个维度提出6个评价指标,探索构建一个通用性、多维度、可量化、可迭代的数据中心建设成效评估体系,并随着全过程咨询服务输出的标准化成果,实现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前后呼应、多方联动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