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当前,高速公路城市出入口区域土地开发的多主体、多类型、多手段现象,直接导致城乡结构混杂、边缘结构无序、土地产权属性模糊等矛盾。合理定位高速公路城市出入口区域土地开发,可加强城市和乡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并优化城市自身的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13.
耿虹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5,12(3):19-23
基于小城市这一特定对象,研究探讨了城市与山水环境的关系、山水环境对于城市的重要性等热门话题,并且对小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对山水环境的冲击与破坏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划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安顺屯堡人入黔祖先大都原籍江淮地区,历经数百年的社会历史的变迁,基本上较为完整地保持着明代江淮汉族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并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和贵州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中造就了独特的屯堡聚落景观。该文将其作为一种环境艺术设计的类型案例进行研究,为我们今后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资源型旅游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因素众多,旅游小城镇根据其类型特点不同更有着不同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需求、配置结构、配置指标与配置方式。从资源型旅游小城镇来看,突破相关指标体系的束缚,兼顾原居民与游人需要,以及城镇发展与旅游市场开拓需要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可以有效地解决指标体系不足的问题,满足城镇平衡、健康地可持续发展要求。结合诸葛镇实际情况和其总体规划实践,从中总结对同类型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8.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为城乡规划学科建设提供了创新动力和改革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经历了从建筑学下设城市规划专业,到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设立,再到城乡规划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三部曲”。城乡规划学通过权力、社会、知识三重逻辑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作用,从顶层指引、外生推力、内生动力三个角度推动学科的发展与演进。由于当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扰动了三重逻辑及其作用机制,文章从“响应国家治理升级、契合社会服务转型、顺应学科知识演化”三个角度,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规划学科建设的适应策略,明确了以空间化为核心的学科本土化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的必要性,有利于更好地认识《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规划相关学科与专业修改设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脱贫攻坚工程推动了滇西南贫困地区乡村生产力快速发展,乡村空间呈现规模显著扩张。生活环境、生产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引发了乡村空间重构和场域重塑,一系列隐含的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等新问题及其滞后性效应成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不稳定因素。借助场域理论,以云南省临沧市乡村为例,从“场域、惯习、资本”角度对乡村空间重构的逻辑框架进行解释,分析乡村场域重塑中多维空间再生产的适应性过程,揭示乡村从“群体互助的熟人礼俗场域”到“家庭协作的半熟人过渡场域”的演变,识别乡村场域重塑中“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空间再生产的滞后性问题。基于乡村“人地—产居—社会”关系逻辑的转变提出“探寻行动者共同认可的话语权与秩序”“转变候鸟居住模式为产居结合型模式”和“探索新场所与新乡土文化的连接方式”的乡村重构优化路径,为滇西南乡村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0.
小城镇已基本完成以个体最优化为导向、要素局部集聚为内涵的第一次分化。在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共识和网络化的新型城镇功效格局下,分化后部分过度极化、增长低效等问题和个体化内涵的解释失效现象日益凸显,因此合理的再分化是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提出将再分化的内涵认知从"个体最优化"向"效能最大化"转变,并建构小城镇发展效能的解释结构模型(ISM)。结果显示,在效能最大化导向下,小城镇再分化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制度政策作用的力度和周期,其根本性的决定维度是小城镇区域生态价值。同时,与第一次分化中个体经济水平最优决定论不同,再分化过程中小城镇公共服务效率和其区域公共服务能级将是评判其发展效能的决定性要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