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9篇
化学工业   5篇
金属工艺   39篇
机械仪表   20篇
建筑科学   4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11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9篇
冶金工业   37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针对板坯连铸直轧过程中的感应加热技术进行研究,综合运用纵向磁通和横向磁通2种感应加热方式解决板坯补热问题。以板坯空冷温度场结果为基础,建立板坯感应加热有限元模型。通过 VB对 ANSYS的二次开发调用,实现板坯和线圈相对运动过程中感应加热的三维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经过纵向磁通感应加热后板坯边角温度仍然偏低;横向磁通感应补热能有效提高板坯边角温度,2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对于板坯直轧的实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
介绍了采用Pid数字化温度控制仪表及双向可控硅的开关对箱式电阻炉的电气控制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整个电气控制系统构成由Pid数字化温度控制系统、箱式炉主电源、超温报警系统以及工作温度时间打印系统等组成。Pid数字化温度控制仪表采用了ALTEC公司PC900型温度智能控制器,阐述了系统功能及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23.
目的 针对铝/钢两种金属性能差异大,轧制复合存在严重的变形不协调及结合强度低的问题,研究轧辊同径与异径及单辊驱动对复合板协调变形及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 通过有限元二次开发进行模拟建模,并结合同步和异步轧制实验分析板翘曲机理.结果 与铝板接触的轧辊作为主驱动辊可使板变形更协调且结合强度更高,变形翘曲度为0.048,结合强度为34.2 MPa.结论 采用接触铝侧轧辊单侧驱动,双金属界面实现复合的位置更靠近轧辊出口,复合后的双金属界面间的剪应力和所受弯矩较小,制备的铝/钢复合板变形协调性更好,且结合强度更高.  相似文献   
24.
张智海  肖宏  王阳  迟义浩 《振动与冲击》2023,(24):51-58+100
新建铁路在开通运营前道床需进行多次捣固稳定作业以确保线路达到正常运营要求,但目前现场大机捣固稳定组合作业次数多以长期累积的实践经验为主,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为研究DWL-48捣稳组合作业车对新建铁路道床动力特性的影响,开展了捣固稳定作业现场锤击试验,从时频域角度细致分析不同捣固稳定作业条件下道床的振动传递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捣固次数的增大,道床纵向振动衰减率R13(轨枕1传递至轨枕3)逐渐增大,而道床纵向振动衰减率R12(轨枕1传递至轨枕2)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且在第二次捣固作业时道床纵向振动衰减率出现最小值30.73%;捣固作业次数主要改变了离激振源最近轨枕的第一共振频率;随着捣固稳定作业次数的增加,离激振源最近轨枕的第一共振频率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在第二次捣固稳定作业后,第一共振频率出现极小值118.125 Hz。同一起道量条件下,仅考虑道床振动传递特性,建议新建铁路在进行多次捣固作业时应该将捣固次数控制在两次;综合考虑捣固稳定作业次数对道床纵向振动传递特性的影响,建议新建铁路应该进行两次捣固稳定作业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5.
为了研究轧制温度和压下率对钛/钢复合板复合强度的影响,采用真空热轧法制备了TA2/Q235B复合板,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对复合板界面组织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轧制温度为850~1 05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靠近复合界面碳钢侧的铁素体区厚度增加,同时,复合界面上生成的化合物增多,使复合面的剪切强度降低。大压下率更有利于提高复合强度,在轧制温度为850和950℃、压下率为58%和轧制温度为1 050℃、压下率为70%时,复合面剪切强度均达到了国家标准中0类钛/钢复合板标准。  相似文献   
26.
阐述了弹体收口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了收口成形时温度控制的重要性,并对收口前弹体加热温度、加热长度、加热时间、毛坯图的设计、收口成形工装设计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7.
提出了一种移动感应加热异温轧制制备钛/铝复合板的方法,应用电磁感应单独加热移动的钛板,与室温铝板轧制复合,实现钛和铝的协调变形,提高了复合板的结合强度。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移动感应加热过程中钛板的温度变化过程,确保在轧辊入口位置时,钛板沿宽度方向温度分布均匀。基于有限元模拟结果确定钛板移动速度和感应加热参数,并进行了移动感应加热和轧制复合实验,研究了不同压下率对于钛/铝复合板协调变形和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下率的增加,钛/铝变形率差值先减小后增大,当轧制压下率为39.4%时,钛/铝轧制变形率基本一致,轧后复合板平直,界面剪切强度最高,达到124.6 MPa,剪切断裂发生在铝基体上。  相似文献   
28.
肖宏  任忠凯  刘晓  余超  顾勇飞 《钢铁》2017,52(1):38-42
 极薄带在轧制及平整过程中,工作辊的弹性压扁对轧制压力的分布有很大影响,传统的轧制力模型已经不再适用。为了在极薄带板形板厚控制过程中得到准确的轧制力,Fleck提出了新的轧辊压扁模型。针对Fleck模型进行试验研究,同时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试验过程中使用合金工具钢轧辊,轧制不同厚度的轧件,通过显微镜测量变形区各部位的厚度,得到变形区轧辊的近似轮廓形状。试验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轧件厚度的减小,变形区出现了明显的中性区,但是很难出现Fleck模型中提到的弹性卸载区,因此计算极薄带轧制力时可以忽略中性区内的弹性卸载区以简化轧制力模型。  相似文献   
29.
任忠凯  肖宏  刘晓 《钢铁》2017,52(8):60-64
 许多学者在试验中发现,试验得到的最小可轧厚度远小于常用最小可轧厚度公式计算得到的结果。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最小可轧厚度理论分析,推导出新的最小可轧厚度公式。新公式计算的最小可轧厚度约为Stone公式计算结果的22%。通过实验室二辊轧机进行304不锈钢、纯铝、纯铜极薄带轧制试验,实测得到不同材质的试验最小可轧厚度。将实测结果和新公式计算结果及Stone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新公式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测结果,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0.
介绍了磁选-浮选联合流程在黑钨细泥回收中的生产应用情况。通过对工艺流程和操作参数优化,使黑钨细泥得到有效回收,其中精矿品位提高了15.65%,回收率提高了6.14%。生产实践证明,该流程的适应性强,便于现场操作和管理,经济、技术指标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