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61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8篇
金属工艺   8篇
机械仪表   43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63篇
能源动力   33篇
水利工程   69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16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8年   2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11.
以西北地区城市为研究区域,以2008—2017年地方政府颁布的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运用TF-IDF文本分析法,探讨了10年间西北五省地方政府工业绿色转型的政策导向,以期为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和其他地区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并丰富国内关于城市绿色转型的研究内容。西北地区政府出台的关于工业绿色转型的政策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陕西和甘肃出台的相关政策数量始终排在前列,宁夏和青海则一直较少。通过对政策文本进行关键词提取,得出各省份中“建设”“企业”“质量”“污染”等词语权重较大,部分省份中“扬尘”“燃煤”“锅炉”“机动车”等词语的权重排名也较靠前。西北地区出台工业绿色转型相关政策的城市数量呈增长趋势,各市较为重视效率提升和安全生产,对于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力度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212.
深入了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沿线国家的海域资源勘探和开发情况以及其油气投资环境,有助于筛选出有合作基础或有合作前景的国家和地区,从而顺利展开双边或多边国家的海洋地质调查合作和投资活动,降低勘探开发和投资风险。采用标准差修正G1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南亚和南亚15个国家进行分析,该体系包括10个一级指标58个二级指标。结果表明: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整体评价得分最高,印度的海域资源及勘查情况评价得分最高,新加坡的政治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评价得分最高,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资源评价得分最高,缅甸在对外开放与合作评价方面较为突出。结合最新的国别外交态势和合作交流情况,认为缅甸、巴基斯坦、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为海域资源勘探和油气投资的重点合作国家,印度尼西亚、文莱、泰国、东帝汶、孟加拉国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或前景。  相似文献   
213.
对国内外钴资源研究进展进行梳理,采用科学文献计量方法,分别选取1988—2018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英文文献及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的中文文献样本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从载文量时间演化特征来看,全球范围内钴领域研究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的发文量在国家/地区中超越美国居于首位;从科研机构发文量及机构间合作情况来看,中国科学院发文数量最多,但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而国内高校之间联系松散,没有形成研究合作网络;钴领域研究前沿的关键词共现情况说明主要在化学、物理以及材料科学领域形成研究聚类,集中体现在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研究、对钴在合金领域的应用、钴作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214.
跨流域生态补偿是提升生态资本价值、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政府在对具备社会环境效益、影响公众利益的生态补偿项目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产生声誉问题,通过对水源地和受水区的博弈情景设定,在考虑损失成本、生态收益以及转移支付等显性利益因素的同时,将声誉等隐性因素考虑在内,引入流域管理机构和政府声誉函数,构建生态补偿演化博弈模型,探讨水源地和受水区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研究,分析各参数的变化对利益相关主体行为策略选择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双方合作的演化方向主要受奖惩力度、水源地保护成本、受水区转移补偿金额、治污效益、声誉转化效益等10个因素的影响,并提出强化流域管理机构职能、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构建声誉水平评价机制以及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途径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15.
铁矿资源开采和选矿过程产生的铁废石和尾矿是影响铁矿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固体废弃物。随着铁矿资源的大量开采和选矿,产生的大量铁废石和尾矿对矿区生态、周边大气、地下水及土壤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急需开展资源化利用和绿色矿山建设。作者结合多年来从事地质材料与工程、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及绿色矿山建设的研究经历,分别介绍了铁矿废石和尾矿在砂石骨料、混凝土、3D打印、路基、建筑材料、有价组分回收、石塑复合板材、尾矿复合肥及矿山地质生态复垦等方面的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及工程应用。在分析国外绿色矿山建设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国家自然资源部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要求,论述了铁矿行业尾矿固废资源化利用与绿色矿山建设的必要性,并对绿色矿山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16.
通过对传统车用柴油机排放评价方法和非工况排放评价方法分析,提出了一种柴油机非工况循环排放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试验用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CR)进行台架试验,将制取所得的催化后功基排放强度脉谱作为前馈,结合车辆运行中实时工况点分布,进行道路车辆实时运行工况排放数据的计算,实现可不依赖于移动式排放测试设备(PEMS)的道路车辆实际排放量实时估算。详细介绍了台架试验制取氮氧化物(NOx)功基排放强度前馈脉谱的全过程,并以区域达标法(NTE)为例对实车进行了道路NOx排放预测,验证本方法的可行性及在车辆实际排放控制和监测中的优势。同时识别出了现有NTE法或功基窗口法并不覆盖车辆实际运行的高排放区域,为相关部门对车辆的实时排放情况监管提供一种新的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217.
关键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是保障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对能源转型过程中关键矿产资源品种、需求、供应等研究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能源产业与金属资源产业长期存在稳定的依赖关系,现阶段关键矿产主要是指能源转型过程中绿色、清洁和低碳信息技术产业所需的原材料,稀土、铟、铂族金属、钴、锗、钨等是能源转型过程中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对象;2)已有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偏重于供应安全,对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研究涉及较少。同时,从供应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3个维度概括了关键矿产资源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1)新能源产业对关键矿产需求增长较快,部分关键矿产被少数国控制;2)我国优势矿产产业链“有”而不“优”,开发成本过高缺失比较优势,中国缺乏关键金属定价中心和认证仓库;3)伴生矿种尾矿生产率高,开发利用人居安全问题突出。最后,提出了几个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和方向:1)开展关键矿产国际合作战略的相关研究;2)加大对关键矿产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研究;3)研究我国关键矿产资源的高成本成因,尤其是我国优势矿产;4)依托上海期货交易所,研究中国关键矿产资源期货定价和现货定价机制;5)评估关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影响,以及配套产业和环保政策。  相似文献   
218.
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海河流域径流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减少趋势。为厘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不同类型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分别以海河流域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显著的漳河上游流域和受人类活动不显著的滦河上游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近60年的实测径流资料,验证了SWAT模型在海河典型流域的适用性;构建了基于SWAT模型的径流变化归因分析模型,分析了两种不同类型流域径流变化特点和两种影响因素的各自贡献率,进而系统分析并对比了不同驱动因素下两流域径流变化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来两流域的径流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漳河上游以人类活动为主导因素,其贡献率为65%;滦河上游则以气候变化为主导因素,其贡献率为89%。相较于滦河上游流域,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漳河上游流域流量值分布更为离散、下降更为明显,且对平水年和枯水年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19.
系统结构模型是一种描述系统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型,是概念模型到定量模型的中介,特别是对一些难以量化的系统常采用这种模型加以描述。文章在对院校信息环境建设各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院校信息环境建设的系统结构模型,进而对院校信息环境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到系统建设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20.
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可以将不同来源数据包含的优势信息重构为新的信息载体,进而为解 决实际问题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与TM,CBERS-1等影像数据相比,ASTER多光谱影像在短波红外波段具有更强的优势,因此将其与SPOT5全色波段进行融合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多的细微信息。本文选取主成分分析变换(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 A)、比值变换(Brovey)、格兰姆-施密特变换(Gram-Schmidt,GS)和小波变换4种融合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CA变换和GS变换适用于这两种影像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