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篇 |
综合类 | 6篇 |
化学工业 | 41篇 |
金属工艺 | 13篇 |
机械仪表 | 30篇 |
轻工业 | 18篇 |
石油天然气 | 1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6篇 |
冶金工业 | 2篇 |
自动化技术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随着卧式容器的大型化发展,三鞍座卧式容器得以广泛应用。论文基于NB/T 47042-2014标准及轴向弯矩极限值给出了鞍座许用沉降量[e_1]、[e_2],在此基础上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含不同沉降的三鞍座卧式容器有限元分析模型,考察了鞍座沉降量对筒体鞍座连接处最大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向沉降量对筒体应力影响大于负向沉降量,基于轴向弯矩极限值得到的许用沉降量[e_2]对筒体最大应力影响过于显著;结合标准的许用沉降量[e_1],考虑正负沉降量对筒体最大应力影响的差异,给出了较为合理的鞍座许用沉降量值。 相似文献
93.
制冷装置蒸发器应用广泛,其壳程内流体的流体力学行为对蒸发器蒸发性能影响显著.利用Gambit软件建立了5种管束排列方式下蒸发器壳程流体流动的二维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流体在壳程通道内的流动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相比管束正方形排列和转角正三角形排列,异型排列方式更有利于壳程流体与管换热面接触,流体绕流异型排列管束的压力损失小于正三角形排列.研究结果为蒸发器设计及生能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
以压载荷下工业纯钛TA2含表面裂纹板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压载荷下含复合型半椭圆表面裂纹板模型,计算了裂纹体应力强度因子,研究了裂纹倾角β、裂纹相对深度a/t、裂纹相对形状a/c、裂纹面摩擦系数μ和侧压系数λ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纹倾角,裂纹相对形状对应力强度因子影响显著,裂纹相对深度对应力强度因子影响不明显。摩擦系数和测压系数的增大可明显减小应力强度因子,抑制剪切破坏。最后基于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解,回归得到了适用于受单轴压载下含半椭圆表面裂纹板的应力强度因子KⅡ和KⅢ解。研究结果对工业纯钛TA2压载荷下含半椭圆表面裂纹结构安全性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5.
96.
97.
基于ObjectARX2000的机械零件CAD系统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AutoCAD2000开发平台上,以VC++6 0的MFC集合ObjectARX2000为开发工具,采用ObjectARX环境下ADO开发数据库技术,利用ActiveXAutomation技术实现ARX应用程序自动加载,结合参数化绘图技术,建立工程应用程序的基本框架;并以轴零件参数化绘图为例,阐述并开发了机械零件CAD系统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8.
外压圆柱壳开孔接管是工程中常用结构之一,研究失稳临界压力可为其结构设计提供依据。本文针对4个无量纲参数:筒体外径与有效壁厚的比值、筒体长径比、开孔率及接管与壳体有效厚度比,探究外压圆柱壳开孔接管结构失稳临界压力。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组合出49组不同参数的模型,采用特征值分析、几何和材料双非线性分析方法得到各分析模型的临界压力,并分析各因素对临界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外压圆柱壳开孔接管结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
烘缸平盖封头的加筋与应力强度评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一台不能满足和操作条件的引进设备烘缸,进行了重新加筋的设计工作,并对重新设计的烘缸进行了应力的分析及强度评定。 相似文献
100.
采用应力分析法和极限载荷分析法,对在内压和支管外力矩作用下的圆柱壳径向开孔接管原结构、加筋结构和接管根部加厚结构进行应力分析和评定。结果表明:较之于原接管结构,接管根部加厚结构承载能力提高明显,而加筋结构在仅受内压时承载能力无甚改善,在组合载荷作用下承载能力有所增加;各接管分析结构基于应力分析法的最大应力位置和基于极限载荷法的最大应变位置并不一致,应力分析法评定结果较为保守,极限载荷法评定结果更合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