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18篇 |
免费 | 667篇 |
国内免费 | 59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066篇 |
综合类 | 938篇 |
化学工业 | 1455篇 |
金属工艺 | 692篇 |
机械仪表 | 1247篇 |
建筑科学 | 1376篇 |
矿业工程 | 621篇 |
能源动力 | 278篇 |
轻工业 | 992篇 |
水利工程 | 611篇 |
石油天然气 | 569篇 |
武器工业 | 98篇 |
无线电 | 106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123篇 |
冶金工业 | 536篇 |
原子能技术 | 402篇 |
自动化技术 | 12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6篇 |
2023年 | 374篇 |
2022年 | 395篇 |
2021年 | 450篇 |
2020年 | 323篇 |
2019年 | 418篇 |
2018年 | 422篇 |
2017年 | 181篇 |
2016年 | 230篇 |
2015年 | 262篇 |
2014年 | 739篇 |
2013年 | 480篇 |
2012年 | 513篇 |
2011年 | 511篇 |
2010年 | 538篇 |
2009年 | 536篇 |
2008年 | 565篇 |
2007年 | 612篇 |
2006年 | 584篇 |
2005年 | 584篇 |
2004年 | 494篇 |
2003年 | 418篇 |
2002年 | 393篇 |
2001年 | 320篇 |
2000年 | 328篇 |
1999年 | 403篇 |
1998年 | 381篇 |
1997年 | 373篇 |
1996年 | 358篇 |
1995年 | 287篇 |
1994年 | 247篇 |
1993年 | 174篇 |
1992年 | 230篇 |
1991年 | 217篇 |
1990年 | 207篇 |
1989年 | 129篇 |
1988年 | 52篇 |
1987年 | 60篇 |
1986年 | 44篇 |
1985年 | 60篇 |
1984年 | 46篇 |
1983年 | 56篇 |
1982年 | 49篇 |
1981年 | 44篇 |
1980年 | 44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5篇 |
1964年 | 3篇 |
1959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浅议油气化探的干扰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国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5):675-681
借鉴物探有关干扰的表述,建立了油气化探干扰的概念。根据油气化探所依据的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和工作原理,详细阐明了油气化探干扰的内涵。将干扰源分为同生作用、生物化学生气作用、介质性质差异、人文污染等4种基本类型。前三者是主要的干扰因素,人文可能的污染局限于个别样点。通过探例和模拟实验,对干扰程度进行了分析。针对油气化探不同工作环节,提出了抑制干扰的相应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方法组合、对介质差异性进行标准化处理、采取精细的异常分离技术、异常判识。根据异常和背景的关系,指出干扰的普遍性是针对背景而言,出现在任何测区;而实际构成干扰是针对异常而言,其存在是有限的测区,并且可以通过适当办法使干扰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133.
134.
135.
136.
弱固结砂岩油藏出砂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固体变形和流体渗流为基础,将地层出砂简化成应力集中引起岩石破坏产生松散砂粒和流体流动使松散砂粒冲蚀运移这两个过程的耦合,并以孔隙度变化作为耦合基本参数,建立了出砂量预测的流固耦合模型,采用差分法进行了理论模型的数值求解。结果表明,随着地层破坏和连续出砂,井眼周围地层承受的应力重新分布,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逐渐增加,产液量也逐渐增加。从预测出砂规律看,砂量在开始生产的几小时内先大幅度增加,达到一个峰值,然后逐渐降低并趋于一个稳定的低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和室内观察现象一致,证明了该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7.
出砂预测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定性到定量的曲折发展过程。目前,随着稠油冷采和出砂管理新技术理论的提出,油气井开采过程中出砂量的预测更是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弱胶结砂岩油藏出砂机理和出砂量预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论述。将油气井出砂预测模型分为:现场工程法、应力一应变分析模型、蚯蚓洞模型和流固耦合模型,指出了不同模型的适用范围及其相互联系,并针对各种预测方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8.
埕岛油田是河流相疏松砂岩油藏,初期采用温和注水政策,压力降低、液量下降等开发矛盾逐步暴露。为实现海上油田的高速高效开发,通过油藏数值模拟计算和分析,提高注采比可有效提高水驱效果,提高采油速度,实现高速高效开发。2005年7月井区开始提注,提注后对应受效油井出现明显增油效果,液量不断上升,开发形势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39.
采用喷水系统改善导弹地下空间热发射过程的流场,以达到削减压力脉冲峰值、缓解压强振荡和降低流场温度的目的,即减压、降温。结合三维黏性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Mixture多相流模型和相变模型,建立气-液两相流控制方程组,并用燃气射流缩比试验数据验证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的有效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计算方法分析喷水系统对导弹地下空间发射过程流场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W形地下空间底部建立喷水系统,可以很好地改善导弹地下热发射过程空间内流场环境特性;喷水系统对初始超压现象有很好地抑制效果,弹底压强振荡由8次减少到4次,压强没有产生剧烈振荡,在1 atm上下缓慢变化,最大压强仅为1.20×105 Pa左右,大大削减了初始超压峰值,并降低了压强振荡的频率和幅值,实现了减压效果;通过液态水剧烈汽化、动量交换等过程,喷水系统强烈而有效地抑制了燃气反溅现象,燃气被约束在筒底位置,导弹底部的最高温度从3 000 K降低到了400 K左右,实现了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140.
逆变电源并联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逆变电源并联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并联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种控制方案,并针对各种并联方案的优缺点讨论了今后逆变电源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