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2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6篇 |
综合类 | 12篇 |
化学工业 | 34篇 |
金属工艺 | 5篇 |
机械仪表 | 3篇 |
建筑科学 | 14篇 |
矿业工程 | 2篇 |
能源动力 | 8篇 |
轻工业 | 68篇 |
水利工程 | 25篇 |
石油天然气 | 16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1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2篇 |
冶金工业 | 3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为改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倍率性能, 以乙二醇为溶剂, 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磷酸铁锂纳米片。再以葡萄糖为碳前驱体, 对磷酸铁锂纳米片进行炭包覆。通过X射线衍射, N2吸脱附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循环伏安法等测试方法考察了炭包覆量对磷酸铁锂纳米片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制备的磷酸铁锂为具有较短b轴的纳米片状结构, 尺寸约为150 nm×100 nm×60 nm。磷酸铁锂纳米片的倍率性能随炭包覆量的增加而增强, 当炭包覆量为6.4wt%时具有最佳的倍率性能, 在0.2C和10C的电流密度下放电容量分别为157.3和132.6 mAh/g。同时循环稳定性良好, 在5C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到了80.2%。 相似文献
43.
以间苯二酚(R)和甲醛(F)为炭前驱体原料,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石墨烯/炭气凝胶复合材料。采用XRD、Raman、SEM和N2吸附/脱附等对样品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 石墨烯为R和F的聚合提供形核场所, R和F首先在氧化石墨烯(GO)表面聚合, 随着RF含量的增加, 复合炭气凝胶(RF)结构从石墨烯薄片层为骨架的三维网络, 经RF基炭球包裹于石墨烯的网络结构, 最终转变为球形团簇交联的三维网络。石墨烯/炭气凝胶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随着RF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GO与RF质量比为1︰100时, GO/RF-100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在6 mol/L KOH电解液中的比电容达169 F/g, 具有较好的电容特性。 相似文献
44.
采用共沉淀法制得Fe3O4溶胶,用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制得有机硅改性的纳米Fe3O4磁性粒子;用L-半胱氨酸盐酸盐(L-Cys)将油相的CdSe/CdS转成水相并带上氨基的CdSe/CdS纳米晶;将其复合制备了Fe3O4/CdSe/CdS荧光磁性双功能纳米复合物颗粒。该Fe3O4/CdSe/CdS复合物颗粒平均尺寸约为40nm,饱和磁化强度为21.287A.m2/kg,该纳米粒子既具有优异的荧光特性,也具有较强的超顺磁性。 相似文献
45.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以FeC13.6H2O和FeSO4·7H2O为原料制备磁性Fe3O4纳米颗粒,采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丙烯酸丁酯(BA)和无水乙二胺(EDA)对其进行修饰,制备了三代表面氨基化的磁性Fe3O4树状分子纳米颗粒,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树状分子逐代修饰在磁性颗粒表面,氨基含量逐代增加,分别为0.41、0.69和0.87mmol/g; Fe3O4纳米颗粒平均尺寸在12nm左右,修饰后的三代磁性纳米颗粒的粒径逐代增加,分别为14、27和40nm左右;三代产品仍具备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展现出了典型的超顺磁性.这种氨基功能化的磁性纳米粒子在细胞分选、固定化酶和靶向药物等诸多领域有着巨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6.
47.
48.
乳酸菌发酵对玉米的改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玉米米粉制作的过程中,发酵的方法能改良玉米的性质使其具有可加工性、改善玉米的不良风味.玉米自然发酵的过程中,乳酸菌为最主要的优势作用菌种.对乳酸菌发酵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解析表明:从化学成分上来讲,发酵作用降低了灰分、可溶性糖、脂肪的含量,使蛋白质、淀粉所占比例提高;从淀粉结构来讲,发酵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支链淀粉分子量朝着接近大米支链淀粉分子量的范围发展.DSC测试表明经过发酵后的玉米糊化温度降低,为玉米制作米粉提供必要条件,乳酸茵改性作用的研究为科学地控制发酵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