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22篇
电工技术   36篇
综合类   12篇
化学工业   29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17篇
建筑科学   13篇
矿业工程   9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7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216篇
武器工业   6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密度泛函理论(DFT)为基础,通过对丁烯-1骨架异构单分子机理反应过程的模拟研究发现,丁烯-1很难在新鲜分子筛催化剂的酸性位上通过单分子反应生成异丁烯,而是以分子筛催化剂酸性位上无法化学脱附的碳正离子为新的活性位,进行第2次反应,生成异丁烯。因为该种反应方式可以使速控步骤的能垒大幅降低,有利于提高异丁烯的选择性。因此,有效地利用第1次反应的吸附物种,引发后续的烯烃骨架异构化反应,对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的设计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2.
以有机钼为前驱体制备了分散性纳米RDC-Mo催化剂,采用微型反应釜进行了噻吩类模型化合物噻吩、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DBT)热转化及RDC-Mo催化临氢热转化反应,对比了热转化及催化临氢过程噻吩类模型化合物热转化反应效果。采用X射线衍射(XRD)及高分辨率的透射电镜(HRTEM)对所制备的分散型催化剂进行了分析表征。采用模拟计算方法深入研究了分散型催化剂催化临氢热转化显著提高噻吩类化合物转化率以及不同结构噻吩类反应差异的内因。结果表明:制备的分散型催化剂RDC-Mo具有高度分散纳米尺寸特征,其晶粒尺寸为3.63 nm。相比于热转化,高分散纳米催化剂RDC-Mo作用的催化临氢过程显著强化了噻吩类化合物的转化,使其转化率大幅度提高。高分散度纳米催化剂显著强化了噻吩类化合物与催化剂活性中心、H2的可接近性;H2经纳米催化剂活化形成的氢自由基强化噻吩类化合物中与S相连的芳环碳定向加氢,促使C—S键断裂能垒大幅下降,在较低温发生断裂;该反应路径正是造成分散型催化剂临氢体系显著提高噻吩类化合物裂化转化率的内在原因。受定向加氢的概率、在活性中心MoS2吸附难易以及定向加氢后C—S键键长变化3方面的影响,不同结构噻吩类化合物转化率由大到小顺序为苯并噻吩、噻吩、二苯并噻吩。  相似文献   
33.
为了研究催化裂化柴油馏分烃分子在离子液体1-己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C6mim][BF4])中的扩散行为,采用分子模拟方法,以烃分子/[C6mim][BF4]共混模型体系为研究对象,计算不同烃分子在[C6mim][BF4]体系中的均方位移,分析烃分子与[C6mim][BF4]的相互作用,并讨论烃分子尺寸对共混体系自由体积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饱和烃分子比芳烃分子更容易在[C6mim][BF4]体系中进行扩散;饱和烃分子与[C6mim][BF4]的相互作用以范德华作用为主;随着芳烃环数增多,芳烃分子与[C6mim][BF4]的静电作用逐渐增强,对于三环芳烃,静电作用是其与[C6mim][BF4]间的主要相互作用。分子体积越小、与离子液体相互作用越强的烃分子对应的共混体系自由体积分数越小。  相似文献   
34.
运用量子力学、分子动力学等方法,研究沥青质分子聚集体形成过程的分子构型变化、能量变化以及电子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沥青质分子形成聚集体过程中形变能很小,沥青质分子发生形变不是沥青质聚集体形成的决定因素,但为沥青质分子聚集进而形成聚集体提供基础,沥青质分子具有很强的本征聚集活性;沥青质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很大,是沥青质分子聚集体形成的决定因素,其中,属于分子间固有属性的范德华力及泡利排斥作用之和相对较小,与沥青质分子结构特征相关的π π相互作用及氢键作用之和很大,表明由沥青质分子的大芳环体系和多杂原子的结构特征引起的π π相互作用及氢键作用是导致形成沥青质分子聚集体的主要原因;在所研究体系中,金属卟啉分子与含吡啶氮的沥青质分子通过π π相互作用而非轴向配位作用形成聚集体。  相似文献   
35.
沥青质在稳定原油乳状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沥青质分子在甲苯 水界面的吸附聚集行为,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沥青质和水分子间以及沥青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探讨了沥青质稳定乳状液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沥青质分子和水分子间氢键的形成是沥青质能够在油 水界面吸附的主要原因,沥青质分子之间的氢键和π π作用使得沥青质构成超分子结构,此超分子结构将水分子包围在内,阻止了水滴的聚并。此外,模拟研究了一种化学破乳剂的破乳过程,结果发现,破乳剂可以通过沥青质分子的间隙,为后续的破乳过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6.
制备了一系列NH4NaY分子筛,采用小角度27AlMAS NMR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Na+含量以及空气湿度对焙烧脱铝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气中焙烧NH4NaY分子筛时,焙烧温度会影响脱铝后形成的非骨架铝的总量及非骨架铝物种的组成,焙烧温度较高时,Na+含量对形成的非骨架铝的量和非骨架铝物种的组成都有影响,焙烧温度较低时,Na+含量仅会影响非骨架铝的量;焙烧时间对脱铝程度的影响与焙烧温度及Na+含量有关,焙烧温度低,焙烧时间对脱铝程度没有影响,焙烧温度高,则焙烧时间对脱铝程度的影响随Na+含量的升高而降低;空气湿度对脱铝程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分析及时送修策略下的备件保障过程的特点,总结备件保障概率的函数模型,构建以费用为约束的系统级备件保障概率目标函数,并进行特性分析。然后基于边际效应方法描述备件库存优化流程,并修正各产品初始备件量值,以符合模型边界条件。最后通过具体案例的应用,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和检验。  相似文献   
38.
为了提高九江石化总厂催化裂化装置加工管输油的掺渣率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了新型渣油裂化催化剂CR0 0 5及与其配套的分部集成 (PTI)模块式生产新工艺 ,在齐鲁石化公司催化剂厂应用PTI新工艺对催化剂CR0 0 5进行了工业试生产。试生产中 ,以拟薄水铝石浅度酸化代替升温老化 ,以多罐分散打浆集中成胶取代单罐顺次打浆成胶 ,并将胶溶拟薄水铝石所用的36 %盐酸与氧化铝的质量比在原基础上下调 0 .0 4个单位 ,制得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达到了质量指标要求 ,重油裂化性能达到了实验室催化剂样品的水平 ,与传统工艺相比 ,成胶时间缩短 2 .5h ;生产效率提高 4 5 .6 %。  相似文献   
39.
鸭鸡山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泽新  龙军 《有色矿冶》2007,23(3):1-4,8
通过对鸭鸡山铜钼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初步确定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早期岩浆活动有关,成矿围岩为蚀变二长花岗岩,矿体的展布形态严格受构造控制。综合该区地球物理特征提出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的新热潮。对信息融合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探讨了信息融合的概念与本质;然后从信息处理和融合系统设计的角度,全面阐述了信息融合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现有的主要融合模型与方法分类,同时分析了信息融合方法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一些新领域;接着纵览了信息融合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讨论了几个新兴的应用领域。最后对信息融合研究路线作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