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9篇
电工技术   12篇
综合类   29篇
化学工业   68篇
金属工艺   22篇
机械仪表   21篇
建筑科学   71篇
矿业工程   3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7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14篇
武器工业   11篇
无线电   3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9篇
冶金工业   11篇
自动化技术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Due to the lack of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in peer-to-peer networks, multimedia streaming over peer-to-peer networks represents several fundamental engineering challenges. First, multimedia streaming sessions need to be resilient to volatile network dynamics and node departur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in peer-to-peer networks. Second, they need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existing bandwidth capacities by minimizing the delivery of redundant content and the need for content reconciliation among peers during streaming. Finally, streaming peers need to be optimally selected to construct high-quality streaming topologies so that end-to-end latencies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original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are twofold. First, we propose to use a recent coding technique, referred to as rateless codes, to code the multimedia bitstreams before they are transmitted over peer-to-peer links. The use of rateless codes eliminates the requirements of content reconciliation, as well as the risks of delivering redundant content over the network. Rateless codes also help the streaming sessions to adapt to volatile network dynamics. Second, we minimize end-to-end latencies in streaming sessions by optimizing toward a latency-related objective in a linear optimization problem, the solution to which can be efficiently derived in a decentralized and iterative fashion. The valid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our new contributions are demonstrated in extensive experiments in emulated realistic peer-to-peer environments with our rStream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92.
基于台湾研华公司的IPC工业控制计算机和ADAM4000系列数据采集模块,采用VisuaIBasic6.0,开发了液压动力钳扭矩测试记录仪。该测试记录仪解决了油田修井作业多年未解决的难题,保证了油田修井作业过程的安全和高效,成为油田管理人员和钻井工人修井作业的助手。  相似文献   
93.
刘启芬  陆宝春 《计算机工程》2003,29(5):67-68,170
提出了一种基于逻辑传感器集成的制造系统智能测控网络模型,探讨了此模型的信息表述、信息融合以及异常处理机制;讨论了应用现场总线技术实现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几个关键问题;为解决制造系统的复杂测控任务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94.
改善OLAP系统综合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善OLAP系统综合性能关系到OLAP数据源关系数据库的设计、数据转换和整理、维和立方体的结构、MDX查询语句及计算任务分配等多个方面的优化。论文借助一个工程实例给出改善OLAP系统综合性能的几个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
一次泵/二次泵变流量系统能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制冷站为例,比较了一次泵和二次泵变流量系统的能耗,结果表明,一次泵系统的耗电量仅为二次泵系统的68%。  相似文献   
96.
殷报春 《中国造纸》2022,41(2):74-76
本研究通过对平滑度仪相关标准中真空容器系统容积及其允许误差、检验方法、检验条件的分析,利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证实现有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和条件不满足容积允许误差要求,并对标准修订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7.
东莞大汾北水道钢管混凝土拱桥受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东莞大汾北水道桥设计为研究对象 ,采用有限元程序 ansys建立全桥空间计算模型 ,分析大跨度钢管混凝土系杆拱的受力特性。为此类桥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8.
为了获得纯净的单壁碳纳米管,根据催化裂解法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中所含杂质的性质和特点,运用综合纯化法,将液相氧化、超声和过滤等相结合对单壁碳纳米管进行纯化。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等对单壁碳纳米管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纯化流程可以得到一个好的纯化效果。  相似文献   
99.
含Mo低碳微合金钢CCT曲线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上,测定了含Mo低碳微合金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利用热膨胀法并结合金相-硬度法,测定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研究了冷却速度对该钢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冷却速度范围内,相变产物均含有贝氏体组织;当冷却速度小于10℃/s时,相变产物含有一定量的铁素体;当冷却速度减小到1℃/s以下时,相变产物除铁素体外也含有少量的珠光体;当冷却速度大于30℃/s时,相变产物中出现马氏体组织;当冷却速度为10~30℃/s时,获得贝氏体组织。动态CCT曲线的测定为该钢种生产中控制轧制工艺和控制冷却工艺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0.
硅烷偶联剂对纳米氧化锌的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ZnO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硅烷偶联剂用量、pH值、时间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纳米ZnO表面改性的影响,利用亲油化度实验、红外光谱(IR)、热重(TG)、透射电镜(TEM)等手段表征了纳米ZnO的改性效果和结构。红外光谱和热重研究表明,KH-570以化学键合的方式结合在纳米ZnO的表面,并形成了有机包覆层。经测量,纳米ZnO表面的KH-570的质量分数为4.6%;讨论了产生KH-570理论包覆量与实际包覆量差异的原因。TEM图表明经KH-570改性过的纳米ZnO的分散性大大提高;亲油化度实验表明,当硅烷偶联剂用量为6%,pH值为6.5,反应温度为85℃,反应2 h时,纳米ZnO改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