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8篇
  免费   909篇
  国内免费   412篇
电工技术   561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623篇
化学工业   1676篇
金属工艺   551篇
机械仪表   582篇
建筑科学   676篇
矿业工程   268篇
能源动力   323篇
轻工业   853篇
水利工程   214篇
石油天然气   466篇
武器工业   98篇
无线电   100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62篇
冶金工业   358篇
原子能技术   84篇
自动化技术   1128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358篇
  2021年   510篇
  2020年   367篇
  2019年   310篇
  2018年   347篇
  2017年   368篇
  2016年   330篇
  2015年   483篇
  2014年   600篇
  2013年   633篇
  2012年   593篇
  2011年   759篇
  2010年   585篇
  2009年   513篇
  2008年   467篇
  2007年   401篇
  2006年   428篇
  2005年   282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89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采用细粒度金刚石油石,对氧化锆工程陶瓷进行了超声珩磨与普通珩磨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磨削条件对被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和表面破碎影响较大:1)超声珩磨的表面和普通珩磨表面相比,磨削沟槽不仅宽且底部平坦,网纹较均匀,珩磨沟槽的顶部较平整,并且不存在断续现象。2)普通珩磨的延性域加工临界磨削深度不超过1.5m,而超声珩磨方式下,其延性域临界磨削深度可达到3μm。3)普通珩磨方式下,在磨削速度100~150r/m,磨削深度1.0~1.5μm时,可取得较低粗糙度值;超声珩磨方式下,在磨削速度150~190r/m,磨削深度1.0~1.5μm时,取得较低的粗糙度值,同等条件下比普通珩磨低1~2级。  相似文献   
52.
冶炼不锈钢泡沫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理论上阐述冶炼不锈钢时熔渣的发泡机理。并根据上海三钢公司的情况,在2500Hz的中频感应炉上时熔渣进行发泡高度的实验,找出发泡性能较好的渣系,研究渣中各成分对发泡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利用多靶磁控溅射法制备了金纳米颗粒分散氧化物薄膜,其分散颗粒的体积分数和平均直径分别为3%~65%和10nm~30nm.吸收光谱研究表明,Au/SiO2薄膜在560nm波长附近有明显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吸收峰的强度随Au含量的增加而增强,Au含量在37%的附近,Au/SiO2薄膜在560 nm波长处表现的吸收峰呈最大的吸收强度.当Au分散颗粒的含量超过了其分散限度后,吸收峰的强度随Au含量的增加而减弱.用Mie散射理论对吸收光谱进行了模拟,得到了与实验结果一致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  相似文献   
54.
根据连续铸管的实际工作状况,对结晶器系统的传热过程计算作了合理的简化,充分考虑了工作条件下的物性变化问题,找到了结晶器在工作状况下的最高温度节点以及内外表面的温差与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5.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machine tool structure and the cutting process, the dynamics of machining processes are still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due to the demand of high-speed machining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 In order to model and control these complex processes, new approaches, which can represent complex phenomenon combined with learning ability, are needed. The combined neural–fuzzy approach appears to be ideally suited for this purpose.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ly developed fuzzy adaptive network (FAN) is used to model surface roughness in turning operations. The FAN network has both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neural network and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of complex, not well-understood, vague phenomenon. Furthermore, it can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initially obtained rough model based on the daily operating data. To illustrate this approach, a model representing the influences of machining parameters on surface roughness is established and then the model is verified by the use of the results of pilot experiments. Finally, a comparison with the results based on statistical regression is provided.  相似文献   
56.
刘清梅  封娇洁 《轧钢》2007,24(4):65-70
介绍了轻量化条件下汽车车身用材的 4 种设计路线,结合具体车型说明了混合用材车身设计的发展趋势,讨论了钢板、铝合金、碳纤维车身用材的优缺点,客观评价了钢铁材料在汽车轻量化条件下的应用前景。总结了 2008~2018 年汽车车身 3 大部位使用先进高强钢强度等级的发展过程,以日本JFE公司为例,介绍了其研发的最新车身用材的力学性能及在一款新车型车身上的设计应用。同时,针对高强钢在冲压成形过程中容易产生冲压裂纹、冲压皱折和冲压尺寸偏差等问题,介绍了该公司相应的新技术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7.
采用分步沉淀法制备了担载CuO和ZnO的ZrO2基纳米催化吸收剂,对其结构和物相的变化进行了表征,并在模拟烟气中采用气相色谱仪研究了其脱除SOz的性能差别。结果表明,分步沉淀法制得的担载CuO和ZnO的ZrO2基纳米粉体的晶粒小于20mm,形貌多为球形或椭球形状,其中ZnO/ZrO2纳米粉体晶粒间有较大的团聚现象。对于纳米CuO/ZrO2催化吸收剂而言,比表面积越大,试样的脱硫率越高;而纳米ZnO/ZrO2粉体在200℃左右脱硫率达到最大,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脱硫率逐渐下降。当活性组分负载量为5%时,两种不同类型的催化吸收剂脱硫率均达到最高,稳定性也最好。相比之下,CuO/ZrO2纳米催化吸收剂适合于中温脱硫,而ZnO/ZrO2纳米催化吸收剂可在低温下更好地脱硫。  相似文献   
58.
研究了在离心力场和电磁场作用下融熔高纯A1的凝固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在二种力场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熔体定向受迫流动对柱状晶的生长方向和形态有很大影响,柱壮晶朝向迎流一侧发生倾斜,并随着离心转达和磁场强度的增加,柱状晶细化,倾斜角度增加。首次利用柱状晶间层流边界层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59.
半固态金属流变成形模具失效与选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半固态流变成形模具的研究是半固态成形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半固态流变成形模具的工作原理和黑色金属流变成形的工作条件,分析指出了其主要失效形式是热疲劳、熔蚀和变形,模具材料的关键性能指标是高温疲劳强度、抗氧化性以及较低的线膨胀系数等。通过对常用模具材料优缺点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真正适合黑色金属半固态流变成形的模具材料,采用复合材料和表面处理技术是提高模具寿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0.
3D图形绘制技术已经渗透到各种移动设备中.相对于桌面PC,移动设备图形处理需要以更低的功耗、更有限的内存带宽和较低的运算能力实现高性能、高质量的图形显示效果.文中介绍了移动图形处理器发展现状,从硬件设计方面分析了这一领域未来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当前移动图形处理器中区块式和立即式渲染的架构特点,总结了渲染过程中加速数据流计算方法和芯片低功耗设计方法.最后展望了移动图形处理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