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54篇 |
免费 | 711篇 |
国内免费 | 46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47篇 |
综合类 | 739篇 |
化学工业 | 596篇 |
金属工艺 | 432篇 |
机械仪表 | 477篇 |
建筑科学 | 436篇 |
矿业工程 | 171篇 |
能源动力 | 165篇 |
轻工业 | 634篇 |
水利工程 | 232篇 |
石油天然气 | 157篇 |
武器工业 | 90篇 |
无线电 | 62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21篇 |
冶金工业 | 151篇 |
原子能技术 | 68篇 |
自动化技术 | 6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208篇 |
2021年 | 233篇 |
2020年 | 165篇 |
2019年 | 127篇 |
2018年 | 139篇 |
2017年 | 153篇 |
2016年 | 129篇 |
2015年 | 226篇 |
2014年 | 326篇 |
2013年 | 374篇 |
2012年 | 460篇 |
2011年 | 484篇 |
2010年 | 440篇 |
2009年 | 437篇 |
2008年 | 488篇 |
2007年 | 412篇 |
2006年 | 406篇 |
2005年 | 387篇 |
2004年 | 263篇 |
2003年 | 169篇 |
2002年 | 163篇 |
2001年 | 155篇 |
2000年 | 144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11.
单脉冲雷达低仰角测量的C2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多径反射信号的干扰,低仰角测量成为一个难点.C2算法用于低仰角测量具有计算量小、算法稳定、测量精度高的优点.依据多径反射的4路回波信号模型(直接-直接、直接-反射、反射-直接、反射-反射),推导出了C2算法的估计量解析表达式,给出了详细的物理解释,并对每个估计量的抗多径干扰性能进行理论分析.仿真分析了算法估计量在多径干扰强弱不同的场景下估计性能优劣的变化情况,给出详细数据.提出了根据在多径干扰大的场景下重新选择优势估计量B(舍弃劣势估计量C)进行目标仰角估计的应用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改进的应用方法在多径干扰大或通道噪声低的情况下可以明显减小C2算法的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112.
113.
114.
115.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心旋转组合设计原理,考察了四种抑菌剂多糖、纳米银、茶多酚与ε-聚赖氨酸对腐败菌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复合抑菌剂最佳配比为0.23%R-多糖、0.83‰纳米银、0.16‰茶多酚与0.43‰ε-聚赖氨酸,在此条件下抑菌率实测可达90%以上,且希瓦氏菌对该复合抑菌剂极度敏感,抑菌圈直径达到28.36mm。 相似文献
116.
117.
118.
119.
120.
目的:比较荆条茎、叶和花中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荆条不同部位中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法对其组成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其成分的差异。结果:从荆条不同部位共鉴定出8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烯烃类、醇类、酮类、酯类等。茎、叶和花中分别鉴定出14、58、55种,占各部位挥发油总量的59.91%、98.32%和95.83%。3个部位共有成分仅有8种,但茎、叶和花中特有成分分别为4,22和21种。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荆条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差异成分,其中,茎中标志性挥发性成分为2,4-二叔丁基苯酚、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正二十一烷等,叶中标志性挥发性成分为β-松油烯、榄香醇、丁香烯氧化物等,而花中标志性挥发性成分是由桧烯、2,3-二氢-3-[2-氨基乙基]-5-甲氧基-1,3-二甲基吲哚-2-酮、二苯环庚烯酰胺等组成。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荆条茎与花聚为一类,再与叶聚为一类。结论:荆条茎、叶和花中挥发油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为荆条不同部位进一步药用或工业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