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2篇
  免费   743篇
  国内免费   478篇
电工技术   862篇
综合类   756篇
化学工业   829篇
金属工艺   384篇
机械仪表   467篇
建筑科学   500篇
矿业工程   202篇
能源动力   212篇
轻工业   695篇
水利工程   241篇
石油天然气   235篇
武器工业   57篇
无线电   6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490篇
冶金工业   190篇
原子能技术   73篇
自动化技术   950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236篇
  2021年   307篇
  2020年   233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192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422篇
  2012年   544篇
  2011年   538篇
  2010年   516篇
  2009年   493篇
  2008年   550篇
  2007年   552篇
  2006年   511篇
  2005年   357篇
  2004年   256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了解温州市近十年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子分型,并绘制MLST数据的最小生成树。结果 9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分为4种血清型,以血清型1/2b、1/2a为优势血清型,占比分别为48.45%(47/97)、35.05%(34/97);而毒力基因iap、prfA基因阳性率均为100.00%(97/97),hlyA、inlA基因阳性率均为97.94%(95/97),plcB基因阳性率为96.91%(94/97)。其中患者分离株5种毒力基因阳性率均为100.00%(6/6)。9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得到20个MLST型别,其中ST87型是优势型别,其次为ST121和ST9,ST1和ST779型是患者特有的,ST2、ST3、ST5型分布于食品和患者分离株。结论温州市不同来源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分子型别呈多态性,食品和患者分离株存在相同的ST型,且这些菌株大部分携带毒力基因,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因此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消除±800 kV宜宾—金华线0585号极I前侧4号子导线引流板温升异常缺陷,通过对线路带电作业进行安全性分析,制定了带电作业方案,采用软梯法进入强电场,圆满完成消缺作业,实现了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等电位带电作业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揭示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复杂沉降区的沉降历史,运用井控30条骨架剖面和EBM盆地模拟系统,分析惠州凹陷北部新生代沉降史,探讨裂陷期与拗陷期沉降作用时空差异及其主控因素,研究了区域性岩石圈地幔对沉降作用的宏观影响,并探索了局域性复杂构造格架及构造的迁移演化对沉降作用的制约。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裂陷期强烈的沉降作用表现为沉降速率大、沉降中心多且分散以及时空差异大;从裂陷期的文昌期到恩平期,沉降作用增强且趋于统一,沉降中心减少并发生由东向西和由北向南的双向迁移;断层的分段差异性活动以及低凸起的分割作用控制了沉降中心的发育;构造作用强度、方向的转变以及基底属性差异是控制沉降作用强度变化和沉降中心迁移演化的区域动力学背景;拗陷期沉降作用以区域性缓慢均匀沉降为特征,各构造单元沉降速率相近,其中HZ14洼是持续发育的沉降中心;拗陷期构造沉降量观测值远大于理论值,发育裂后异常沉降,且16.5~18.5 Ma期间发生了加速沉降;拗陷期以热沉降为基本驱动机制,叠加了动力地形造成的裂后异常沉降和晚期构造运动事件导致的加速沉降。  相似文献   
994.
叶飞燕  梅亮  肖静  夏启斌  李忠 《化工学报》2015,66(12):4858-4864
研究新型双功能Ti-Si-O吸附催化材料在紫外光照射下对汽油的光催化-吸附耦合脱硫性能。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Si-O双功能催化吸附材料,并用N2吸附法、XRD等对Ti-Si-O进行了结构表征;有机硫化物的含量和种类采用液相色谱、库仑仪、GC-MS和GC-SCD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当钛硅摩尔比为3:7时,所制得的Ti-Si-O材料的光催化-吸附耦合脱硫性能最好,脱硫率达96%,优于单一的TiO2和SiO2材料;Ti0.3Si0.7O2对汽油中的3种有机硫化物的光催化-吸附耦合脱硫速率大小顺序为T > MT > BT;GC-MS产物检测表明汽油中的有机硫在Ti0.3Si0.7O2双功能催化吸附材料表面转化成极性较强的砜类物质,而后选择性地吸附在Ti0.3Si0.7O2表面;Ti0.3Si0.7O2可经过丙酮洗涤和热空气氧化法再生,5次循环使用后的脱硫性能基本维持不变;在光催化-吸附耦合工艺下,Ti0.3Si0.7O2材料可将真实汽油的硫含量降低至10 mg·g-1以下。  相似文献   
995.
钯催化卤代芳烃进行氨解反应是构建C-N键的重要方法,由于该方法所需的催化剂量少、反应条件温和、应用范围广和操作简单,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芳香胺类化合物的制备与生产。本文对该反应机理进行了简介,对近年来钯催化卤代芳烃与氨、伯胺、仲胺和其他含氮化合物的氨解反应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迄今为止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催化剂依然有限,氨作为氨解剂和低廉的氯代芳烃作为氨解底物的使用都还不够广泛。寻找新的配体、设计新的催化体系、提高反应选择性和改善反应对敏感官能团的容忍性,是钯催化卤代芳烃氨解反应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另外,仔细研究反应机理将会加深对反应的理解。  相似文献   
99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即食酱牛肉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对影响萃取效率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分析各因素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 g即食酱牛肉中加入0.6 g氯化钠,用50/30 μm DVB/CAR/PDMS萃取头于60 ℃条件下萃取30 min,解吸5 min,能够达到较好的萃取效率。在最佳萃取条件下提取即食酱牛肉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共鉴定出39 种主要挥发性物质,其中酚类和烃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46.15%和24.99%,为即食酱牛肉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本实验测定了即食酱牛肉中各香气成分的组成及贡献模型,结果可为优化生产工艺条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谢迎春  梅宁 《化工学报》2014,65(Z1):61-65
采用75组逆流湿化器实验数据,对基于改进效能定义式的直接接触换热器ε-NTU方程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压力、水气比、进口水温、进口空气湿球温度等操作参数对热容量流比和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ε-NTU方程的最大计算相对误差为27.7%,可用于工程计算;热容量流比随操作参数的变化单调增减,而效能曲线在热容量流比等于1时存在最小值拐点;固定操作压力下,进口空气湿球温度、水气比、进口水温的变化对逆流湿化器效能的影响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998.
消落带土壤全氮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开氏法和过硫酸钾消化法对24个消落带土壤样品全氮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开氏法测定全氮的结果不包括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因而开氏法测定结果均低于过硫酸钾消化法;2种方法之间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8(sig < 0.01);过硫酸钾消化法操作简单、成本低、速度快、测定结果更可靠,可以代替开氏法进行消落带土壤氮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99.
孙福强  梅文杰  崔英德 《化工进展》2014,33(5):1296-1299
探讨采用微波辅助合成尾式卟啉(p-BrTMOPP)的制备工艺及其影响因素。以吡咯、对羟基苯甲醛和对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以丙酸为溶剂,制备得到p-HTMOPP;以1,4-二溴丁烷为原料,微波辅助加热条件下制备得到目标化合物尾式卟啉p-BrTMOPP;目标产物经过UV-vis、IR、ESI-MS等方法表征。在90℃、DMF溶剂条件下微波辐射加热30min,快速高效得到目标化合物,反应产率89.2%。和传统加热方法相比较,微波辅助合成尾式卟啉化合物明显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效率。  相似文献   
1000.
醇的催化胺化是胺类化合物制备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研究了改性HZSM-5催化氨化异丙醇胺制备1,2-丙二胺反应,通过Zn、P对HZSM-5的改性,提高了目标产物选择性,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反应的影响,较优的反应条件为:温度320℃,压力3.0MPa,氨∶异丙醇胺=65∶1(摩尔比),气体空速4300h?1。在优选条件下,异丙醇胺转化率为68.2%,1,2-丙二胺选择性为61.5%,2,6-二甲基哌嗪选择性为7.1%,2,5-二甲基哌嗪选择性为1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