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89篇 |
免费 | 2714篇 |
国内免费 | 147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153篇 |
综合类 | 1857篇 |
化学工业 | 1885篇 |
金属工艺 | 1301篇 |
机械仪表 | 1263篇 |
建筑科学 | 1217篇 |
矿业工程 | 748篇 |
能源动力 | 431篇 |
轻工业 | 1648篇 |
水利工程 | 618篇 |
石油天然气 | 519篇 |
武器工业 | 311篇 |
无线电 | 170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550篇 |
冶金工业 | 855篇 |
原子能技术 | 370篇 |
自动化技术 | 244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366篇 |
2023年 | 421篇 |
2022年 | 759篇 |
2021年 | 950篇 |
2020年 | 645篇 |
2019年 | 399篇 |
2018年 | 485篇 |
2017年 | 523篇 |
2016年 | 487篇 |
2015年 | 825篇 |
2014年 | 948篇 |
2013年 | 1106篇 |
2012年 | 1363篇 |
2011年 | 1457篇 |
2010年 | 1344篇 |
2009年 | 1367篇 |
2008年 | 1422篇 |
2007年 | 1310篇 |
2006年 | 1163篇 |
2005年 | 937篇 |
2004年 | 689篇 |
2003年 | 422篇 |
2002年 | 427篇 |
2001年 | 378篇 |
2000年 | 337篇 |
1999年 | 118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4篇 |
195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探讨了温度60℃、80℃、100℃,时间30min、60min、90min的湿热条件下蚕丝/PLA复合纱线形态结构、热收缩率、弹性回复率及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湿热处理后的蚕丝/PLA复合纱线由原来规整的形貌变成蓬松的状态,蚕丝/PLA复合纱线湿热收缩主要来自于蚕丝和PLA热收缩共同作用,整体呈上升趋势,但S捻Z捻蚕丝/PLA复合纱线在相同条件下湿热收缩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弹性回复率整体增加,幅度随着时间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温度为80℃时,纱线弹性回复率的增幅最大;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S捻与Z捻的蚕丝/PLA复合纱线的断裂强力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S捻复合纱线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断裂强力具有差异,而Z捻复合纱线的断裂强力整体呈增大的趋势;对于断裂伸长率来讲,两种捻度的复合纱线整体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2.
43.
44.
45.
相间操作冲击放电特性是决定变电站设计尺寸的一个重要方面。为获得我国高海拔地区500kV变电站的设计依据,结合云南电网公司500kV建塘输变电工程,分别在3个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武汉(23m)、西宁(2 254m)、大武(3 742m),开展了模拟真型500kV变电站典型电极—软母线和均压环的相间操作冲击试验研究。利用升降法获得5~8m间隙距离内的相间操作冲击放电特性曲线,分析电压分配系数对相间间隙空气绝缘的影响,并按不同的海拔校正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校正分析和比较。试验表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高海拔变电站设备相间操作冲击平均击穿场强较低海拔有明显的下降,相间操作冲击放电电压U50随着电压分配系数增大而增大。通过对比国内外不同海拔校正方法,建议高海拔地区500kV变电站均压环相间操作冲击海拔校正采用IEC 60071-2—1996标准的方法进行海拔校正;软母线相间操作冲击海拔校正采用带m因子的修正方法进行海拔校正。 相似文献
46.
47.
48.
49.
随着分布式发电、电动汽车、智能电表和新一代无线通信等的发展,以及通过电价机制实现需求侧管理,配电系统的状况逐步发生变化,智能配电系统应运而生。作为未来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配电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灵活性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也有能力参与上层输电系统的优化调度或市场化运行。在过去的10多年间,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未来配电系统的组成、体系架构、规划方法、运行策略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逐步建立了智能配电系统的概念。在此背景下,对含电动汽车的智能配电系统的研究现状做了评述并对将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首先分析了智能配电系统的体系构成,并给出了一种系统架构;之后对智能配电系统的组成部分和核心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有待研究或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最后,就智能配电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与控制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0.
为科学确定地下工程氡防护措施,本文根据地下工程氡防护经验,梳理了典型氡防护方法,并通过实际测量和性能实验,评价各种氡防护方法。结果表明,通风降氡是地下工程降氡普遍方法,对12000 m^(3)空间按照2 m^(3)/s风速通风1小时能够降低空气中氡浓度三分之一左右;吸附降氡能够对人员活动集中区域进行局部降氡,采用自研的移动降氡装置工作2小时能够使80 m^(3)含氡空气的氡浓度降低55%左右;屏蔽降氡能够对高氡析出率区域进行重点降氡,采用聚酰亚胺树脂防氡材料能够使阻氡效率大于99.5%。不同降氡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应根据地下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